进入暑期旅游旺季,各地博物馆开启“人从众”模式,部分热门博物馆甚至“一票难求”。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暑期文博热潮之下也存在不少隐忧——
如何让暑期“文博热”持续“热”下去?
◎ 本报记者 漆世平 卢瑶

游客参观洛阳博物馆。张宏怡 摄

游客在重庆大足石刻参观。罗国家 摄

    当前困局

    暑期“文博热”席卷全国,多地博物馆一票难求,黄牛代抢、排队过久、讲解乌龙、文物超负荷等隐忧集中爆发。

    出招破局

    各地出招迎战,延时开放、数字导览、公益研学……博物馆暑期服务“出新”更“走心”,为游客带来了更好的参观体验。

   专家支招

    要抓好场馆培育、科学引流、体验多元、科技赋能……吸引更多人主动走进博物馆,让文博“热浪”变“长流”。

    7月,骄阳似火,却挡不住文博场馆外蜿蜒的“长龙”。7月15日上午9时许,四川省成都市天府广场西侧,成都博物馆入口处已是人声鼎沸。安保人员手持扩音器反复提醒:“今日预约已满!”而在入口外,蜿蜒数百米的队伍中,游客紧握手机,调出预约码,排队入场。

    从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到成都博物馆、洛阳博物馆,这个暑假,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博热”正席卷大江南北。一票难求、摩肩接踵,成为常态。

    热潮奔涌之下,如何让这份文化热情持续燃烧?又有哪些隐忧亟待破解?记者深入一线,展开调查。

   问题:热潮之下亦有隐忧

    “提前7天抢到门票,才定了整个北京行程。”7月12日,从陕西西安赴北京旅游的夏若婷成功进入国家博物馆观展,但体验感难言轻松:“排队一小时进馆,大厅挪进展厅花了半小时,热门展品前拍照还得排队。”当天北京市气温高达34摄氏度,预约的游客排着长龙入场,未提前预约的游客只能悻悻离去。

    这个暑期,亲子游和研学游火爆,加剧了“博物馆预约难”,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巨大的供需落差也催生了“代抢”“代预约”服务。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各类博物馆“代抢”“代预约”服务明码标价,收费数十元至数百元不等。尽管网友疾呼“不要购买黄牛票”,此类广告依然层出不穷。

    客流激增也暴露了服务短板。“官方的讲解员和讲解器材数量有限,游客被迫寻找‘非官方讲解’。”成都锦城学院文旅管理系副教授、锦城文旅创意中心执行主任邓静担忧道,部分“非官方讲解”为博眼球,肆意编造所谓的野史秘闻,误导公众对历史和文物的认知。

    更深的忧虑在于文物保护。业内人士坦言,在汹涌的客流与舆论压力之下,部分不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单位被迫开放,或是超负荷接待,给文物保护带来严峻挑战。

    另外,文博场馆“排队没有遮阳棚”“馆内闷热如蒸笼”等管理瑕疵,也频频引发游客“吐槽”。一位带着孩子参观上海某大型博物馆的父亲无奈地说:“孩子被拥挤的人群和闷热的环境弄得烦躁不安,体验感大打折扣。”

    破题:博物馆的“非常”暑期

    缘何大量游客在这个暑期涌向博物馆?

    “‘文博热’本质是‘文化热’,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巴蜀家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苏东来指出,当前,公众对民族文化的渴求日益强烈。博物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成为“国潮”焦点。另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精神文化需求空前高涨,而文博场馆作为知识、美学、思想的汇聚地,精准契合了这种深层需求。“VR、AR等数字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互动性体验,以及暑期亲子游、研学游需求,共同将博物馆推上‘顶流’。”

    面对暑期文博热潮,各地博物馆各出奇招应对挑战——

    夜幕下,洛阳博物馆“一夜探古今——洛博之夜”沉浸式夜游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展厅变为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小剧场,身着汉服的讲解员引领游客“穿越时空”,移步换景间,十三朝古都的繁华与沧桑扑面而来。

    洛阳博物馆展览研究部主任黄超介绍,面对暑期旺盛的文旅需求,该馆实行线上分时段实名预约参观机制,日均客流量达1.2万人次。为丰富广大学生群体的暑期生活,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该馆还特别推出了面向学生群体的暑期公益讲解和公益研学活动,孩子们可以在活动中跟随研学导师了解唐三彩相关知识,体验文物填色卡涂色等。

    千里之外的三星堆博物馆开启了暑期延时服务,每日延时开放至晚上8时。“为应对夏季高温和暴雨天气,我们扩建并加宽了原有遮阳顶棚,从停车场到检票口无缝衔接,有效隔绝烈日和骤雨。”三星堆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馆不仅对所有标牌进行了优化,在关键点位增设电子导览屏,还启用了红外热力图实时监测,精准识别各区域拥挤程度,根据热力图预警进行灵活引导、分散人流,确保参观通道畅通。

    此外,湖南博物院每日增加5000个预约名额,广东深圳博物馆取消预约限制并延长开放至夜间;山西太原市博物馆启动“小小讲解员”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最终80位小小讲解员成为博物馆传播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新生力量……博物馆暑期服务“出新”更“走心”,为游客带来了更好的参观体验。
    思考:如何让文博“热浪”变“长流”?

    热潮过后,如何让“文博热”细水长流,而非昙花一现?

    “文物是‘源’,流量是‘流’,源枯则流竭,流盛可护源。”“中国好人”、重庆市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职员彭柳升认为找到平衡“文物保护”和“吸引流量”的方法,才是文博景点健康发展的长远之计。他建议,景区需要通过科学管理游客流量,制定合理的限流措施,通过分散参观游客,减轻暑假期间游客对文物的影响。同时,还应加强暑期文明观展的宣传,普及文博景点参观行为准则,让“保护文物,你我有责”成为公众自觉。

    “要紧扣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等理念,深化文旅文创融合。”黄超认为,文博机构首先要深耕内容品质,持续打造精品展览,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陈列展览。同时,要用好AR、VR、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增强观众互动体验感和探索兴趣;要提供分众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体需求;要深化与创新教育功能,深化馆校合作,拓展社区服务;要深度结合馆藏元素和文化内涵,持续推进文创产品研发推广,讲好文创背后的故事,满足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

    针对讲解服务短板,邓静建议,文博机构要提升服务与专业导览水平,加强讲解员培训。同时,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增设“专家导赏”“青少年专场讲解”“志愿者讲解”等队伍,扩充智能导览设备,让游客不光能够看文物,更能“听”懂文物、理解文物。

当前:A1版(2025年07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