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头:厚植民生底色 守护城市烟火
◎ 本报记者 漆世平

汕头乡村焕发新颜。林鹏 摄

    数说汕头

    ● 整治中心城区67个积水点

    ● 改造老旧小区 671个

    ● 升级农贸市场260个、公园广场259个

    ● 建成“口袋公园”115个、长者饭堂170家

    ● 新增公共停车位2.1万个

    ● 全国文明村镇10个

    ● 全国文明单位20个

    ● 全国文明家庭4户

    ● 全国文明校园6所

    ● 2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 5人(组)荣登“中国好人榜”

    南海之滨,韩江入海口,广东汕头,一个承载百年商埠荣光、浸润千年潮汕文脉的活力特区,正以文明为墨,书写新时代的华章。

    自2016年启动文明城市创建以来,汕头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让“宜居安居”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获得感,让幸福成为街头巷尾最鲜活的注脚。

    今年5月,汕头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

    破围拓绿  老城焕发新活力

    清晨的开放广场,金凤花香随风浮动。晨练的老人打着舒缓的太极拳,年轻的父母推着婴儿车在林荫道上漫步,年幼的孩童在金凤花雕塑旁追逐嬉戏……这片占地8.6万平方米的“城市绿洲”,已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休闲胜地。

    开放广场所在地原是老旧的汕头市面粉厂、造船厂。2017年8月,这片工业用地迎来华丽转身。短短四个月,一个集休闲、健身、文化于一体的开放广场在寸土寸金的闹市区拔地而起。“从前推窗见烟囱,如今开窗是花园。”老居民陈建军的感慨,道出了这片土地的蝶变。

    从开放广场向西,在小公园开埠区,永平路骑楼重现“百载商埠”气象,英歌舞的铿锵鼓点吸引市民游客无数。小公园开埠区曾因修建年代久远,面临建筑结构老旧、安全隐患突出、公共空间缺失等问题。随着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逐步完善,汕头市于2017年启动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工程,以“修旧如旧”的匠心修复骑楼街区。街区内,承载着报业传奇的“胡文豹大楼”被改造为汕头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迴澜书院,市民在此阅读、观展、参与文明实践活动,老建筑焕发了新活力。

    近年来,汕头市升级公园广场259个,建成“口袋公园”115个,城市功能与颜值同步提升,幸福的经纬在街巷间悄然编织。

    守护烟火  小“食”光托起大民生

    上午11时30分,龙湖区有爱长者饭堂饭香四溢。退休教师孙玉香轻车熟路地刷卡取餐:“12元两菜一肉,政府补5元,比自己做饭省心!”
    同一时间,金平区金砂街道,一名名长者助餐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正穿行街巷,将热乎饭菜从长者饭堂送至辖区老人家中。“饭菜软糯可口,最适合我们老年人。”金砂街道用餐长者陈姨捧着温热的饭盒赞道。

    据了解,金砂街道长者饭堂采取集中领取、上门配送、邻里互助等方式进行助餐,并组建了以党员干部、社工为核心的长者助餐志愿服务队,为辖区失能失智、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小饭碗装着大民生。这些长者饭堂,是汕头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行动缩影。目前,汕头全市建成长者饭堂170家,覆盖全市六区一县,初步构建起“中心城区10~15分钟、外围城区20~25分钟”的助餐服务圈。

    在守护好老年人幸福“食”光的同时,汕头市也积极推进农贸市场改造,用“菜篮子”托起百姓“大民生”。

    电动扶梯、智能客流仪、智能溯源电子秤……走进东厦路与中山路交界处的新长厦市场,满满的“烟火气”和“智慧范”让人耳目一新。“市场每一位商户都配备了智能显示屏,显示商户的营业执照、货物单日价格以及支付二维码等信息。”新长厦市场管理处管理员梁红敏介绍,该市场选址空置了15年的原汕建综合市场,不仅利用闲置用地解决市民买菜难及原市场经营户的出路问题,还融入了智慧城市建设理念,顾客可以通过智能显示屏对农贸产品进行溯源,还可以扫描专属二维码点赞和提建议。

    “环境好了,顾客也多了!”新长厦市场商户林先生边处理鱼边感叹。

    从长者饭堂的暖心餐食到农贸市场的焕新升级,再到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智慧停车系统破解“一位难求”、万亩连片红树林筑起“生态长城”……汕头用一件件民生实事回应群众“急难愁盼”,让文明创建成果真正惠及百姓生活。

   激活乡村  村民过上新生活

    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是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也是汕头著名侨乡。近年来,前美村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在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及乡村风貌提升等工作的同时,积极整合村内绿色农业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让乡村更宜居宜业宜游。

    前美村竹宅片区的“十八枞榕”,曾经杂草丛生、阴暗潮湿,经过绿化美化,十八枞榕成为村民休闲打卡的古树公园。前美村村民陈作松说:“如今不仅村民经常来十八枞榕纳凉、聊天、喝茶,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

    60公里外的潮南区东盐村,非遗粿品工坊里米香四溢。东盐村以“粿”文化为切入点,将“粿”符号与东盐村乡情深度融合,逐步形成集饮食文化、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粿”文化旅游村。“村里成立了东盐粿品工坊专业合作社,让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东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伟宏笑着说,产业发展了,村民腰包鼓了,素质也提高了。

    除此之外,南澳县深澳镇后花园村山海相连、茶香幽幽,绿色生态的古村落风貌和农家乐风情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潮阳区关埠镇溪西欧村竹林栈道、树屋之恋、治水广场、亲水步道串联成景,绘就诗意栖居的生态画卷……如今,汕头乡村振兴示范带“串珠成链”,处处有景有韵,群众真切感受到“身边的幸福”。

    汕头聚焦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以民生为笔、以实干为墨,在城乡大地绘就幸福画卷。这份“人民至上”的文明答卷,写满了人民的获得感,更指引着未来的奋进方向。

当前:A1版(2025年07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