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空间
在桓台,渔洋书院是非遗传承的实验室、志愿服务的孵化器、全民共享的客厅,更是基层治理的柔性纽带
服务模式
各社区文化书院积极探索“公益+市场”的服务模式,创新打造“空间换服务”模式
运作机制
构建“专业+志愿”双轨运作机制,解决“专业人才不足”“群众参与度低”等实操痛点
创立“三级需求清单”机制,社区居民按需“点单”,渔洋书院精准“送餐”
夏日的桓台,处处涌动着文化热潮,从家风家训小课堂到小戏小剧演出,从健康养生讲座到非遗手工坊体验,群众已然成为文化的主角。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是清代文化名人王渔洋的故里,桓台渔洋书院品牌在此应运而生,而TA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深度融合,正在桓台县的基层社区形成一种创新治理模式。这种碰撞不仅激活了传统文化资源,还通过多元化服务与数字化手段,催生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的文明实践新模式。
空间再造 多功能场景嵌入生活圈,打造全民“精神粮仓”
近日,桓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蒲公英书院正式揭牌。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巩献田到场揭牌。书院设成人阅读区、青少年阅读区和幼儿阅读区,现藏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及地方文化文史类书籍6000册左右。
“书院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我们打造的蒲公英书院作为社区文化书院的指导中心,将定期举办讲座、读书会、文化沙龙、艺术展览等,并针对基层社区优质文化资源供给不足、分配不均、实效不强等问题,建立起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文化服务平台。”桓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中心将以建设开放共享文化书院为抓手,突出文化传承、教育培训、公益开放、多元互动等特点,搭建实现“生活文化化、文化生活化”的优质载体。
当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空间有限,如何实现“一室多用、多室共用”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破解基层文化服务“政府投入难持续、市场参与缺动力”的难题,桓台县创新打造“空间换服务”模式。各社区文化书院积极探索“公益+市场”的服务模式,挖掘社区潜在社会功能,吸引更多市场主体进驻社区服务阵地,为社区注入资源与活力。紫悦城社区将党群服务中心闲置空间改造为“彩虹桥绘本馆”,引入新华书店运营,居民可免费阅读3万册图书,企业通过文创销售实现反哺;东岳国际社区与第三方机构联合创建社区“共享自习室”,构建便民利民惠民的公共文化空间,形成覆盖“老中青幼”全龄段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实现“文化+科技+生活”的多元生态。
资源活化 志愿力量激活文化动能,打造全民参与的创新链条
当五彩斑斓的黏土遇上灵巧的双手,会碰撞出怎样的奇妙火花?近日,山东工业职业学院“青晨”志愿服务队的大学生志愿者们走进少海街道橡树玫瑰城社区渔洋书院,与社区的小朋友们和居民们一同开启了一场充满创意与欢乐的“黏土小花朵”手工制作活动。
这是桓台县文化生态从“政府输血”走向“全民造血”的生动实践。如果说硬件是骨架,服务是血肉,志愿者才是灵魂。如何解决“专业人才不足”“群众参与度低”这类实操痛点,桓台县构建“专业+志愿”双轨运作机制。兰香园社区链接医院、幼儿园、乒乓球俱乐部等社会资源,倾力打造“兰香润人·兰品育人”文化品牌项目20余个,举办公益文化讲座30余场。宝发社区邀请社区“文化合伙人”专业教师开设“银龄艺趣学堂”“小宝少儿成长营”等公益课堂,组织辖区内老人开展舞蹈、戏曲等交流学习活动,每周为青少年开设书法、绘画等课程,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截至目前,渔洋书院已建立社区文艺团队24支、文化志愿服务队24支,挖掘非遗传承人(如剪纸、书法)等骨干上百名,融合形成“一社一品”的文化服务矩阵。
“通过和社区联合举办渔洋书院公益活动,不仅让更多孩子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书法产生兴趣,也为我们机构做了宣传推广,这是双赢的合作。”兰香园社区“文化合伙人”大美星河教育机构的书法老师在与志愿者交流时说。志愿者是书院“温度”的制造者。“公益+市场”所产生的效能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更重要的是所创造的“化学反应”。渔洋书院以文化为纽带,打通资源、人才和市场的壁垒,通过链接非遗文创、技能培训、文旅融合,形成“文化+经济”共生模式,打造“文化赋能—技能提升—市场对接—收益反哺”的完整链条,既激活了社区经济活力,又实现了居民增收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
服务创新 联盟化资源整合,精准响应全龄段需求
“左右开弓似射雕,搭腕,开弓……”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桓台县锦秋社区渔洋书院活动室内,十多位居民在专业教练的悉心指导下,正练习着传统健身功法——八段锦,而隔壁的书画室,一群孩子正用稚嫩的小手描绘着五彩的世界。
此次锦秋社区公益课堂是该社区渔洋书院打造“银龄幼苗”为老为小服务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精准匹配居民需求,桓台县创立“三级需求清单”机制,网格群即时收集个性需求、季度问卷梳理共性需求、年度座谈锁定长效需求,通过“点单式”服务,让群众自主选择文化项目,社区居民按需“点单”,渔洋书院精准“送餐”。比如,紫悦城社区通过调查问卷征集居民文化需求,为老年居民定制养生保健课堂,为年轻群体开设非遗体验课,开展“伙伴齐心 相伴成长”儿童公益课堂项目;恒星社区结合实际开展“彩虹姐姐”亲子阅读活动,吸引50余组家庭参与。这种精准匹配居民需求的服务模式,既能满足群众多样性文化需求,又能让文化服务真正“沉下去”“活起来”。
如今,渔洋书院作为文明实践的另一新载体,其价值远超传统空间,不仅是非遗传承的实验室、志愿服务的孵化器、全民共享的客厅,更是基层治理的柔性纽带,让文化书院真正成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明实践新地标,探索出一条文化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桓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