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坛彩龙表演。(泸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川江家风馆。(泸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7月9日—10日,“文明提质 实践增效”——四川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增效工作推进活动走进内江隆昌市、泸州泸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正以多元场景为笔,落墨于川南渝西地区,勾勒出一幅“文明提质 实践增效”的鲜活画卷。
/ 环境提升 /
从“脏乱差”到“幸福圈”的蜕变
隆昌市仁和花园小区是建成于2000年的老旧小区,曾因停车难、环境差等问题成为“脏乱差”典型。如今,加宽的消防通道整洁通畅,新加装的电梯运行平稳,分类垃圾库无异味飘散——2021年完成的改造工程,让这个8600平方米的小区焕发新生。
“党支部+业委会+物业”的三方协同机制,是仁和花园小区的治理“宝典”。业主反映垃圾库容量不足,党员大会迅速响应民需,借垃圾分类东风对垃圾库进行扩建升级;针对电瓶车充电难题,物业及时增设智能充电桩……“有事好商量”的共治模式,让小区每年化解民生难题上百件,更催生出邻里互助的新风尚。
小区保洁工人黄光田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乱扔乱丢垃圾的现象少了,大家更文明了!”在隆昌,环境提升带动群众素养提升的场景处处可见,35个老旧小区于今年相继推进改造工作,让更多居民共享“住有所居、居有所乐”的幸福。
/ 文化惠民 /
大剧院与家风馆的“精神共富”
“20多元就能看世界级演出,隆昌人太幸福了!”在隆昌市莲峰大剧院,市民江腊梅向记者团展示了文化惠民卡。这座能容纳千余人的剧院,通过政府补贴实现“1折观剧”,《一把酸枣》《粉墨春秋》等精品剧目在这里上演,年均百余场演出上座率超85%,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精神食堂”。大剧院现已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共349场,受益群众15.7万余人次。
镜头转向泸县,川江家风馆镶嵌于九曲河公园内,选址与设计别具匠心。祖辈先贤的传家智慧、革命先辈的红色家风,以及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优秀家风故事在这里一一陈列,每一面展示墙都在静静诉说着家风的传承。馆外的家风主题公园里,家风教育景观小品错落有致,与公园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带着孩子来这里散步,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家风教育。”居民李星融感慨道。开馆两年以来,川江家风馆已接待6.9万人次,成为当地居民休闲与接受文化熏陶的好去处。
/ 非遗传承 /
乡村振兴中的文化脉搏跳动
在隆昌市石燕桥镇净土村,龙坡窑遗址的烟火气穿越千年。隆窑遗产博物馆内,学生们在老师傅的指导下揉泥拉坯,指尖流转的不仅是技艺的体验,更是文化的传承。
今年“五一”假期,净土村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超十万人次。不仅如此,净土村推进“非遗+文旅”的融合发展结出了更多硕果——博物馆产出的文创产品广受欢迎,露营基地承接研学团队,茶园里农家乐生意兴旺,数百个新增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一路向南,九曲河畔,泸县同样在非遗传承上大放异彩。为了让被誉为“东方活龙”的国家级非遗龙舞(泸州雨坛彩龙)大展“龙威”,全县建立了27个传习基地,2000余名舞龙人活跃于城乡舞台,开发文创产品40余件,打造特色文旅IP,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此外,省级非遗“百和莲花枪”也通过传习基地与学校传习点的联动,走进校园、社区,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古老技艺得以薪火相传。
/ 乡村善治 /
青春力量激发文明活力
泸县喻寺镇谭坝村的果林里,26岁的村支书李瑞雪正在查看果树长势。一年前,李瑞雪还是成都一家外企的管理培训生,过着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是一条发在“在外务工党员群”的消息改变了她的人生方向——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呼唤在外务工的人才支持家乡发展。
怀着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的想法,李瑞雪回到了谭坝村。经过严格组织程序,今年6月,李瑞雪正式成为谭坝村党总支书记。从白领到村干部,李瑞雪灿烂的青春,与谭坝村在当下迸发的活力同频共振。
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是长远之计,眼下的治理则需脚踏实地。李瑞雪手中的重要“抓手”,便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在2024年,我们村就举办了72场文明实践活动。”李瑞雪向记者介绍,依托谭坝村村史馆的场地,更多文化活动得以开展,村史馆化身为理论宣讲室、儿童图书馆,周末,还有不少志愿者在此辅导孩子功课,志愿者陪伴儿童的欢笑声与村民议事的讨论声交织,绘就一幅乡风文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