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热浪与青春的汗水交织,劳务市场迎来了一年中最具朝气的面孔。不少高中毕业生怀揣着赚取大学学费的打算,众多在校大学生则带着经济独立的渴望,共同踏上了暑期兼职的征途。这本是年轻人接触社会、历练成长的宝贵契机。
然而,近期媒体揭示的一些乱象却令人揪心:无偿加班透支着年轻人的体力和精力,虚假岗位嘲弄着年轻人的纯真信任,更有不法分子将学生诱入违法活动的泥潭……当“社会第一课”沦为“人生第一坑”,构筑多方协同的守护体系变得刻不容缓。
暑期工权益受损现象频发,原因是多方面的。青年学生实践经验的欠缺,使其易被“轻松高薪”的虚假承诺迷惑,劳动权益知识的不足,令其在遭遇侵权时往往手足无措。部分用工主体在成本驱动的短视思维下,将学生视为可压榨的临时资源,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劳动权益保障流于形式,更有甚者利用法律的模糊地带进行不正当牟利。监管部门在面对暑期工的短期性、分散性、流动性等特点时,也存在监管难度,部门职责衔接中的真空地带又降低了管控效能,学生维权的繁杂性与维权成本的高昂,在客观上又制约了权利救济的实现。
由此可见,维护暑期工的权益,需要构筑学生自护、学校保护、企业尽责、政府护航的四维防御体系。
年轻学子应成为自身权益的第一守护者。求职前需练就查询企业信用信息、识别各类陷阱、坚持签订书面协议等基本功,工作中要养成保存工牌、工资凭证等用工证据的意识。当权益受损时要勇于通过劳动监察投诉热线等渠道维权。
学校作为知识殿堂,必须延伸防护半径,将劳动法规教育融入相应课程,通过真实案例教学培育学生的风险识别能力;为学生建立经安全认证的兼职信息库,开通暑期法律援助专线,编织跨省维权支持网络……通过这些举措,为学生搭建通往社会的安全桥梁。
用工企业应严格恪守禁止乱收费、工资透明、同工同酬等法律底线,招聘信息要确保岗位真实与工作内容明确,杜绝用工后擅自调岗,设立标准化用工流程,将保障学生权益转化为企业信誉资产。
人社部门应牵头制定暑期用工专项指引,明确薪酬发放规范与纠纷快处程序;推动劳动监察、市场监管、公安系统数据共享,建立高风险用工企业预警机制;压实网络招聘平台的审核责任,在车站、劳务市场设立移动维权站点,配置扫码举报功能;对利用学生实施诈骗等恶性行为启动跨区域联合惩戒,以刚性执法传递侵犯学生权益必严惩的信号。
保障暑期工合法权益关乎法律尊严,测试着社会文明的温度。让学生走出校门时怀抱知识赋予的底气,在维权路上获得制度支撑的力量,在领取薪酬时能感受到劳动的尊严,这是给予青春最好的“成长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