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天的“政务摊摊”让服务更暖心
◎ 杨朝清

    日前,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雪山镇谢家村的村民李秀英拿到了新补办的残疾人证。看着新证件,她感慨不已:“真没想到,赶场天在‘政务摊摊’上补办的残疾人证,这么快就收到了!”该县政务服务中心打造政务服务移动驿站,选择赶场天在人口密集的乡镇集市“摆摊设点”,真正实现政务服务“家门口办”。

    在过去,威宁的群众补办残疾人证等,需要前往县城;如今,依托“政务摊摊”,相关业务在乡镇集市就可以办理,新证还可以直接邮寄到家。如此一来,当地的赶场天既可满足老百姓经济层面的需求,也可满足相关公共服务的需要,威宁的“政务摊摊”,本质上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的创新举措。

    据报道,在“摆摊”之前,威宁相关部门对农村群众需要办理的高频事项进行详细梳理,像医保住院费用报销、异地就医备案、残疾人证办理与更换、人社养老保险缴纳等业务均被纳入其中,可谓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而且,在赶场前几日,当地政务服务中心会联合相关部门以及乡镇干部职工,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渠道广泛宣传,详细告知老百姓可以办理的事项及所需资料,争取让他们少跑腿甚至只跑一次就可以将事情办成,这是工作细致入微的体现。

    “政务摊摊”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让公共服务实现从“等老百姓上门”到“主动来到老百姓家门口”的转变,通过供需两端的精准对接,努力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及时有效地便民利民,让前来办事的老百姓更有获得感与幸福感。在充满烟火气的乡镇集市上,“政务摊摊”用“柔软的身段”赢得了老百姓发自心底的认同与赞赏。

    如今在一些地方,不论是“公积金周一夜市”,还是“身份证办理夜间专场”,抑或是“政务摊摊”,通过延时服务、错峰办理以及资源下沉等方式,做到了换位思考的体谅和将心比心的成全,让公共服务在制度和规则之外,有了更多情感和温度。

    利民之事,丝毫必兴。将公共服务深入到社会运行的“毛细血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普惠的公共服务,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能够更加直接、精准地解决民生痛点。推动政务服务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威宁的“政务摊摊”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

 

当前:3版(2025年07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