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邓的“书香驿站”
◎ 郑显发

    在小城的街头巷尾,有一辆电动三轮车格外引人注目。它不是用来载货,也不是用来拉客的,而是老邓的“移动图书馆”。老邓是县教育局的一名退休干部,一头花白的头发,脸上总是挂着和蔼的笑容,眼睛里透着对知识的热爱。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小城的街道上,老邓就开始忙碌起来。他从家里搬出一摞摞报纸、杂志和书籍,小心翼翼地放进三轮车的车斗里。报纸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都是他精心挑选的,散发着油墨的清香;杂志有《读者》《名人传记》等,内容丰富多样;还有各种书籍,像《饮食与健康》《故事会》,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读者。

    老邓的三轮车就像一个流动的“书香驿站”,停在街头或公园里。他把报纸、杂志和书籍整齐地摆放在车斗里,旁边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免费阅读”。每当有人走近,老邓总是热情地招呼:“来,看看这些报纸和书,都是免费的。”他的声音温和而亲切,让人感到温暖。

    有一次,一个小男孩好奇地凑过来,怯生生地问:“爷爷,这些书真的可以免费看吗?”老邓笑着点点头,说:“当然可以,孩子,随便你看。”小男孩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本《故事会》,坐在旁边的长椅上看起来。

    老邓的“书香驿站”吸引了不少人。有退休的老人,他们拿着老花镜,一边看报纸,一边和老邓聊天。有一位老奶奶,总是坐在老邓的车旁,一边看《饮食与健康》,一边和老邓分享自己的养生心得。老邓认真地听着,还不时点头回应。

    还有年轻的上班族,他们在午休时匆匆赶来,拿起一本《读者》或《名人传记》,在树荫下静静地阅读。一位年轻的女孩,穿着白色的连衣裙,头发扎成马尾,她坐在长椅上,专注地看着一本《名人传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她的身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老邓看着她,心里想着,这孩子一定在从书里汲取力量。

    老邓自己也常常坐在车旁,手里拿着一本书,静静地阅读。他的眼睛透过老花镜,专注地看着书页上的文字。偶尔,他会抬起头,和周围的读者交流几句。有一次,他和一位退休老师讨论起《光明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周围的读者也被他们的热情感染,纷纷加入讨论。那一刻,老邓感到无比的快乐,他觉得自己的“书香驿站”不仅是一个阅读的地方,还是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

    老邓的“书香驿站”不仅有书,还有温暖。有一次,天下起了小雨,一位读者忘记带伞,急得在车旁徘徊。老邓看到后,立刻从车斗里拿出一把伞递给他:“拿着,别淋着。”读者接过伞,感激地说:“老邓,你真是个好人。”老邓只是笑笑,说:“大家都是朋友,互相帮忙是应该的。”

    老邓的“书香驿站”成了小城的一道风景线。每天,他都会准时出现在街头或公园里,带着他的报纸、杂志和书籍,和读者们一起分享知识的乐趣。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因为他知道,他的“书香驿站”不仅传播了知识,也温暖了人心。

 

当前:B3版(2025年07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