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乡风吹拂青海大地
◎ 本报记者 袁矛

    幸 福

    青海各地建起越来越多村级幸福食堂,通过“以养供餐”的良性循环,群众自发为幸福食堂的菜园翻地播种、浇水、施肥,主动前往畜圈喂养牲畜,走出一条有滋有味的幸福路

    文 明

    红白事不再“比阔气”“讲排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居环境干净整洁,向上向善蔚然成风

   实 践

    对于青海的农牧民来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像块吸铁石,把村里的笑声、安心和盼头都吸拢了,农牧民的日子“活泛”多了

    干净整洁的农家庭院、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处处洋溢的欢声笑语……一幅文明的锦绣画卷正在青海大地徐徐展开。

    7月,2025年“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青海,探寻高原乡土里的美好生活。

   老有所依  吃出幸福好滋味

    盛夏正午,高原的阳光热辣滚烫,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青海湖乡达玉五谷村的幸福食堂内却一片凉爽,村里的老人们围坐在餐桌旁边吃饭边唠家常,享受悠闲时光。

    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成为村里的“主角”,如何让留守在家里的老人每天按时吃上好饭,成为村里的头等大事。为了担起这份温暖的责任,达玉五谷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旁建起幸福食堂,并衍生构建“食堂+养殖+菜园”联动模式,为村里老人提供品种多、味道好、价格实惠的饭菜。

    “我们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功能和志愿者力量,拓展多元化服务,让服务效能得以暖心升级。”达玉五谷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国福介绍,在充分满足老人就餐需求的基础上,幸福食堂已经逐步成为老人互动交流、文化娱乐、学习知识的关键场所。

    为了让幸福底色愈发鲜亮,青海各村争相探索如何让幸福食堂越办越红火,越办越热闹。

    “在幸福食堂的前期运营阶段,我们发现了外购食材成本高、品质把控难等问题。”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阴田乡大沟脑村党支部书记朱发山说,为了保证幸福食堂能持续运营,经过与村“两委”调研和“庄员说事”商讨,一致决定利用村里闲置土地开展种植养殖。

    “现在村里已经打造了2亩共享菜园,喂养了2头猪、3只羊,既能让老人吃上新鲜放心食材,又降低了幸福食堂的运营成本,保证能够办好、而且能长期办下去。”朱发山说。

    如今,青海各地建起越来越多村级幸福食堂。各地因地制宜,通过“以养供餐”的良性循环,群众自发为幸福食堂的菜园翻地播种、浇水、施肥,主动前往畜圈喂养牲畜,走出一条有滋有味的幸福路。

    移风易俗  吹起文明新风尚

    7月10日,大沟脑村18岁的准大学生王琴川和村里其他7名小伙伴一起,戴着红色绶带,在村民代表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从村党支部书记朱发山手里接过崭新的行李箱。“收到村里人的祝福觉得很开心。”王琴川腼腆地说,“比起家里单独办升学宴,这样和小伙伴一起庆祝的感觉更好,也不会铺张浪费。”

    “我们把各家摆升学宴,变成集体仪式,既给每个孩子送上了全村的祝福,也杜绝了大摆宴席的攀比风。”朱发山边说边带记者看广场上的村规民约,他介绍,不仅是升学宴,村里还通过红白理事会,提倡文明婚嫁丧事简办,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移风易俗工作中,大沟脑村通过 ‘流动红(黄)旗’评比和表扬‘最美庭院’,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红白理事会成员李长青说,“这两天我们正提倡丧宴的12道菜减到4道,等会儿准备入户宣讲这事呢!”

    面对移风易俗这个重要命题,“全国文明村”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我们有个特殊的‘红黑榜’。”顺着村党支部书记苏宝明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苏尔吉村委院里张贴的移风易俗“红黑榜”。红榜上是获得表彰的婚事丧事简办、配合环境卫生整治的村民,黑榜上却是空白的。“我们一个季度会评选一次‘红黑榜’,黑榜会对铺张浪费、不爱护环境等不良行为进行曝光。我们做黑榜的目的是督促村民改正不良行为,所以我们会在当季‘红黑榜’发布后,持续跟进黑榜村民的情况,将积极改正的村民,及时从黑榜上去掉。”苏宝明说,苏尔吉村还率先试行农家庭院卫生评比,让村民在相互评比中促进移风易俗,培植良好的村风民风。

    在青海,移风易俗渐渐成为乡村的常态。红白事不再“比阔气”“讲排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居环境干净整洁,向上向善蔚然成风。

   创新实践  促进乡村新变化

    7月12日周六,在高原火辣的阳光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的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开展着大扫除。
    “每周六,我们村里都会开展大扫除志愿活动。现在完全不需要刻意动员,当天有空闲的村民都会自发做志愿者。”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娃说。在村里,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长江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我们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了‘积分超市’,根据村民们的需求购置了洗衣液、高压锅、儿童玩具等积分物品用于兑换,虽然奖品不是很贵重,但村民参加文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扎西达娃说。

    对于青海的农牧民来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像块吸铁石,把村里的笑声、安心和盼头都吸拢了。

    这句话是达玉五谷村村民周老发自内心的感慨。周老告诉记者,以前农闲或牧闲时生活很单调,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起来以后,他们农牧民的日子“活泛”多了。“像旱地浇透了水,滋滋地冒热气。”周老乐呵呵地说。他伸出手给记者数实践站的好,“实践站内的‘充电站’书屋,我们农牧民可以借阅农牧业书籍、文学作品,充实知识储备。实践站内经常有政策宣讲、技能培训活动,跟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实践站还时不时开展一些唐卡、手工艺品等民俗文化活动……”

    达玉五谷村党支部副书记拉合力才让介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达玉五谷村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载体。村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身边好人故事分享等活动,以榜样力量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开展理论宣讲、主题教育,将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到基层,确保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为村民提供文化活动空间,挖掘和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从长江源村到达玉五谷村,从苏尔吉村到大沟脑村……文明的风吹进千家万户,让这些村庄如同一朵朵绚丽的花朵在高原之上绽放。

当前:A1版(2025年07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