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改革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犯罪更为频繁、复杂,犯罪分子会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犯罪。公安院校在全面强化公安基础学科的同时,要及时调整课程及教学内容,删减其中过时的部分,并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对现有学科体系予以升级,将新的犯罪现象和手段引入课堂,关注信息网络安全、粮食药品环境、技术侦探反制等内容
关于教师队伍
公安院校要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教师队伍,给教育教改以人才支撑。要定期、不定期组织教师深入公安工作一线,深度调研,了解基层实际,累积实践经验,以更好地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公安院校可与公安业务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由公安业务部门派出业务骨干前往公安院校兼职任教,将鲜活的公安一线实战案例分享给学生
关于人才培养
要把“忠诚、为民、公正、奉献、廉洁”作为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公安事业;要将劳模精神、红色基因、新时代警察职业道德、公安优良传统等作为公安文化,以真实的榜样进行道德教育,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法治思维、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风险意识,使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与公民三个维度,明确了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表明我们要建设何种国家、何种社会以及培育何种公民。公安院校作为培育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重要场所,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其全面渗透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在其指引下进行教育教改,以增强公安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综合素养,助力培育高质量的共和国预备警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公安院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及意义
其一,公安院校肩负着为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法治环境培育公安事业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其培养的学生的价值取向、政治立场、认知水平等,事关我国政法事业的发展。因此,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使学生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立志为中国建设及发展而奋斗。
其二,符合“三全育人”要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目标的提出,意在指引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系统完善、运行科学的思政工作质量体系,创设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公安院校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践行“三全育人”要求的体现。
其三,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抓住教育时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作风。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公安院校教育教改创新发展的路径
其一,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创新优化课程体系。教材是知识和有关理论内容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载体。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犯罪更为频繁、复杂,犯罪分子会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犯罪。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于公共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对公安机关执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公安院校在全面强化公安基础学科的同时,要及时调整课程及教学内容,删减其中过时的部分,并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对现有学科体系予以升级,将新的犯罪现象和手段引入课堂,关注信息网络安全、粮食药品环境、技术侦探反制等内容。而专业核心课程,要以各专业对应警种的核心能力要求为要点,实现新兴急需专业与传统优势专业的良好对接与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使高校可以有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警务人才需求。另外,公安院校教育教改和实践教育,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重点关注金融、社会、文化、数据、网络、政治和粮食等国家安全领域,搭建跨学科的交叉教学课堂,厘清理顺公安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对课程结构予以优化调整,在特定主题引领下,将理论知识、技术及人员相融合,夯实公安学的学科基础,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助力复合型公安人才培养。
其二,加强实战训练,促进理论与实践对接。实战应用是检验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公安院校要坚持“战教融合”的基本原则,促进教学实战化改革,构建包含实训、实验、实习和实战等在内的、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使公安院校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获得真知。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推动下,引入现代化、数智化设备,完善云平台、数据中心建设,构建在线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和教研室、智慧教室等,为实践教学和模拟训练提供平台,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果。要重新设计与翻新模拟派出所、模拟街区和室外靶场等,创设高度逼真的警情场景,使学生可以在沉浸式、实战化的训练场景中掌握战术协作能力,锤炼执法能力,提升其快速反应和精准决策能力,为“公安铁军”的建设奠定基础。如模拟刑事案件侦查警情场景,包括抢劫、盗窃案件现场,需要保留犯罪痕迹,设置相关线索,学生以刑警角色进入场景,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侦查技巧进行现场勘查,收集各类有效证据,包括运用DNA检测设备采集生物样本,使用警犬辅助搜索现场物证 ,与团队其他成员合作,完成相应任务,确保案件侦查顺利进行。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现实实际,了解当前师生较为关注的社会事件、重大思想问题、政策问题等,并要敢于切入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剖析,贯通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能够从国家、社会及个体三个层面思考和辨析问题。
其三,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公安院校加强顶层设计,以更为广阔的视野谋划“三全育人”工作。要促进全员育人,就要调动学校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各岗位员工的育人积极性,建设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在多主体协同下形成立德树人的教育合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
要实现全方位育人,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育人格局。线下要通过实景化、情境化教学,以案例剖析、讨论和互动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效果;线上依托移动设备,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群、抖音平台、微博等向学生推送思政内容。同时,要善于运用网络沟通技巧,以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网络用语、传播形式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有效回应网络上的思想动态,构建主流舆论引导圈,将网络空间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
要实现全过程育人,就要找准各门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侧重点,寻求其共同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范围。
其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因此,公安院校要注重意识形态工作,加强文化教育。一方面,要把“忠诚、为民、公正、奉献、廉洁”作为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公安事业;要将劳模精神、红色基因、新时代警察职业道德、公安优良传统等作为公安文化,以真实的榜样进行道德教育,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法治思维、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风险意识,使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堪当强警重任,为培养政治忠诚、品质优良的人民卫士奠定良好基础;要让学生深入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有积极向上的政治态度,因此,还要将中国伟大变革及建设事业作为思政教育重点,使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及伟大意义,明确公安队伍在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将此认知转化为自觉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另一方面,紧跟主流、紧盯需求,积极开展文艺活动、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和体育活动等,聚焦于公安文化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衔接,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在清明节期间,公安院校可以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其五,教师作为教书育人主体,其队伍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改进程。为此,公安院校要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教师队伍,给教育教改有力的人才支撑。要定期、不定期组织教师深入公安工作一线,深度调研,了解基层实际,累积实践经验,以更好地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合格的教师自身要明道、信道,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因此公安院校还要注重师风师德建设,引导教师认真学习和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坚守职业操守,树立优良作风,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为学生树立榜样,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另外,公安院校可以与公安业务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由公安业务部门派出业务骨干前往公安院校兼职任教,向学生传达党和国家关于公安事业的最新指令和要求,将鲜活的公安一线实战案例分享给学生,与院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综上所述,公安院校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坚持“政治建校、从严治校”,通过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创新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实战训练,促进理论实践对接。同时,要注重意识形态工作,加强文化教育,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之时,提升其综合素质,进一步推动教育教改进程,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服务能力,构建能彰显公安院校特色的育人新格局,铸造忠诚警魂。
(作者系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警犬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