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劳动者驿站面临管理不善、个性化服务少等痛点—​—
“爱心驿站”如何让户外劳动者更暖心?
◎ 本报记者 周洁

社区依托驿站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个性化服务。图为社区在驿站开展母亲节活动。(簇桥街道龙井社区供图)

    ● 痛点: 管理不善,个性化服务少

    ● 破题: 升级多元服务,24小时开放

    ● 建议:创新服务方式,撬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7月22日13时45分,成都市武侯区户外气温升至37℃。外卖骑手小李暂停接单,走进位于成都地铁9号线簇桥站C口——龙井生活广场的簇桥街道龙井社区智能化工会驿站,准备吃午饭。

    刚踏入驿站,一股凉意便扑面而来。“驿站里开了空调,比外面凉快多了。”小李先是拿出早上从家里带来的午饭放进微波炉里加热,接着又拿出充电器给手机充电,然后再接上一杯水坐在椅子上喝了起来,“以前夏天只能在大树底下遮阴,热得恼火。在驿站能吹空调、热饭、喝水、充电,特别方便。”

    近年来,为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环卫工等户外劳动者提供便利的“爱心驿站”,在全国多个城市遍地开花,为户外劳动者筑起了“温馨港湾”。

    这些“爱心驿站”使用情况如何?建设发展中面临哪些挑战?记者展开了走访调查。

    看痛点 管理不善,个性化服务少

    “驿站建了不少,但有的并不好用。”一些户外劳动者反映,驿站管理不善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驿站内环境脏乱差,设施损坏后得不到及时维修;还有的驿站开放时间不固定,长期“铁将军”把门,让前来的户外工作者扑了空,暖心站变寒心站。

    2024年9月,山东聊城某工会驿站安装密码锁,导致劳动者无法进入,多名户外劳动者大热天躺马路休息。自今年3月起,山东省总工会在全省开展工会驿站管理使用情况调研工作,已有640个不合格工会驿站被撤销。此前,广东珠海部分驿站存在服务功能不全、药品或用品过期、雨天漏水、Wi-Fi无法连接、知晓率和使用率偏低等不同问题,与其服务定位和目标要求有明显差距。

    “之前有一次我准备到驿站躲雨,结果驿站没开门。”快递员何先生告诉记者,他曾在暴雨天特意绕路到驿站避雨,却发现没法进入,而驿站门口贴着的开放时间表上明明写着 “全天开放”。

    不仅如此,大多数驿站仅仅是提供基础的“喝水、充电、歇脚”等服务,缺乏对不同群体的个性化服务。

    “好多驿站就是个提供休息的空间场所,有桌椅板凳等基础设施。大家在这里都是各自休息,缺乏情感上的交流沟通服务,归属感不强烈。”环卫工人李阿姨觉得如果驿站能多些“人情味”,这个临时的“家”会显得更温馨。

    “希望休息的时候有一些私密空间,但目前几乎所有的驿站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外卖女骑手邓女士告诉记者。

    此外,资源分布不均,繁华地段驿站扎堆,偏远区域却难觅踪迹,是一些受访者对驿站的共同感受。

    “明显感觉城市主城区的驿站要密集一些,到驿站喝水、充电都很方便。郊县也有驿站,但数量不多,有时候要跑几公里才能看到一个。24小时驿站相对较少,晚上跑单,想要休息不容易找到地方。”外卖骑手王先生曾在多个城市送过外卖,他表示,各地中心城区的驿站数量相对较多,服务也更为完善;但在一些偏远的郊区或是工业园区,驿站的数量寥寥无几,难以满足户外工作者的需求。
    看破题
升级多元服务,24小时开放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全国各地的“爱心驿站”正在积极探索,为新就业群体等户外劳动者送上全方位关怀。

    “爱心驿站”的服务内容在不断丰富。

    在广东汕尾市,以单独建、联合建、共同建等多种形式建设的186家工会驿站,组建起了服务讲时效、功能多样化、手机可定位的“爱心矩阵”,提供更贴心服务。在成都锦江区,“小牛哥·刹一脚”驿站不仅提供换电瓶、喝水、热餐、书籍报刊阅读、政策咨询、观影休闲等服务,还定期组织开展交通安全培训。在广州天河区,“暖蜂驿站”设立“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窗口”……

    “爱心驿站”还在延长服务时间,探索24小时服务。

    成都簇桥街道龙井社区智能化工会驿站2024年10月投入使用。约20平方米的驿站,不仅饮水机、电视、电冰箱、微波炉、桌椅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同时还配齐了雨伞雨具、应急药箱、书籍报刊、免费Wi-Fi、手机充电器等,能提供20余项便民服务。

    “我们免费为外卖小哥、环卫工、网约车司机等户外劳动群体提供24小时一站式便捷贴心服务,白天有志愿者在驿站内服务,晚上可通过刷脸进入驿站获得服务。”簇桥街道龙井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涛介绍,龙井社区通过链接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培训、防诈骗培训、心理疏导、义诊等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提升驿站服务的获得感。驿站设立近一年来,已经服务户外劳动者万余人次。

    不少地区还在探索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驿站。深圳现已建成为新就业群体等户外劳动者提供休憩和服务的“暖蜂驿站”超过1000个。今年3月,“鹏城暖蜂e站”正式上线,作为“暖蜂驿站”线下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延伸,接入深圳市超1000个实体服务站点数据,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机制,提供生活服务地图、参保业务办理、心理疏导等线上线下联动服务,精准匹配新就业群体等的需求,日均服务超百人次。

    “对普通劳动者的关爱,体现着一座城市人文精神的高度,也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泉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戴青兰认为,驿站要建好,更要用好。这需要相关部门和机构广泛征集民意,充分考虑暖心驿站的站点位置、数量分布以及规模大小,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更多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进一步改善使用体验。同时撬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健全一个政府指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社会组织之间既相互合作又优胜劣汰、各类资源自我循环流动的“生态系统”。

当前:1版(2025年07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