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文明中国”主题采访系列报道
让绿水青山成为青海的文明底色
◎ 本报记者 袁矛

    ● 绿进沙退,“生态+文明”让绿水青山成为文明底色

    ● 见缝插绿,口袋公园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美丽绿意和文明新风

    ● 绿色发展,生态科普不断提升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

    7月,2025年“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青海,穿行于海晏县克土治沙示范区的绿荫中、漫步在格尔木市精巧的口袋公园里、驻足于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的展陈前,高原生态文明的蓬勃脉动清晰可感。

    青海湖东北岸跃动的绿色奇迹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位于青海湖东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克土治沙示范区,54岁的管护员华世才清点好巡护工具,骑着摩托车开启一天的巡护之路。

    检查围栏是否完好、观察树木长势、记录病虫害情况……这些平凡而琐碎的工作,华世才重复了13年。“‘克土’是蒙古语‘寒冷之地’的意思,这里以前就是一片沙海。”华世才一边工作一边说,“我刚开始巡护那会儿,黄沙漫天,一场沙暴就能让摩托车彻底‘罢工’,所以我们当时是以‘摩托为主、马匹为辅’。”

    4辆摩托车、5匹马的相继“退役”,记录了华世才巡护路上的艰辛,也见证了示范区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要问累不累?那肯定累。但是我特别自豪,能看着亲手管护的苗木长成参天大树,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华世才憨厚地笑了笑。在他的守护下,2013年栽下的那批樟子松,如今已形成绵延数公里的绿色屏障。如今的克土,漫天的沙海悄然退去,连绵的绿意成为天地之间的渐变色,奇迹般绘就了绿意葱茏的动人画卷。

    “防沙治沙这场接力赛,我们永远在路上。”海晏县草原站站长石德荣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海晏儿女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好绿色长征路。

    克土的“绿进沙退”,背后凝聚着几代治沙人的智慧与坚守,更折射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随着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的不断推进,在青海湖沿岸三州四县,越来越多人成为生态保护的保护者、宣传员。青海正以“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让绿水青山成为文明底色。

    城市“边角料”变成绿色空间

    自从家附近的闲置空间变成中山路小游园,居住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李香玲生活又多了几分惬意。“我们格尔木一直被称为戈壁新城,以前哪敢想‘推窗见绿’的生活哦。”李香玲感慨道,没想到现在下楼几步路就有个小公园,园内不仅绿意盎然,还配备有免费的健身器材、儿童玩耍设施,无论早晚总是很热闹,充满欢声笑语。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成功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的格尔木,以文明创建为契机,以打造“小而美”公共空间为目标,以“城市更新”及“15分钟生活圈”为抓手,着力构建生态宜居的良好城市环境,“见缝插绿”积极推进口袋公园建设。
    “目前,我们已经谋划实施了包括中山路小游园在内的9个口袋公园。”格尔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黄璞乔介绍,他们将继续推进闲置空间绿化建设,切实发挥口袋公园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景观功能,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生活常态。

    不只是格尔木在积极把“边角料”变成绿色空间,近年来,青海各地充分利用城乡边角闲置空间为群众幸福生活加码,多元化建设集生态、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口袋公园,丰富了城市的公共绿地形式,提升了城市绿化景观效果、城市绿化率和市民满意率,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美丽绿意和文明新风。

    打开高原生态百科全书

    7月,正是高原好时节,在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仙米乡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市民游客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近距离感受祁连山的高原生态魅力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

    “这段时间,我们环保思政课、生态科普研学等活动的预约都很火热。”科普馆负责人康维发说。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自2023年开馆以来,科普馆累计接待自然教育访客超过11万人次,开展自然教育科普活动1500余场次。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是青海省第一个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类科普馆,也是我国西部生态系统开放式场景体量较大的综合性科普展馆,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馆内共设四个展区和两个体验区,通过“科技+场景”“知识+趣味”的融合设计,以沉浸式展陈、多媒体互动、生态监测数据可视化等方式,展示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巍峨博大、壮美厚重。

    “我们依托祁连山独特的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历史人文、科研监测、生态价值等内容,打造出全面展现祁连山国家公园丰硕建设成果的科普宣教平台。”科普馆工作人员张萍介绍,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依托自身优势,辐射周边村社、景点、管护站等,开发了一条生态科普馆+生态管护+生态研学+生态旅游的绿色发展研学路线,同时联合青海省委党校、国家自然博物馆、门源县第二小学、珠固乡寄宿制小学等单位,在聚阳沟研学点、讨拉沟管护站等地开展了200余次自然科普教育活动,通过“小小讲解员”“研学课堂”等品牌活动,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不断提升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

当前:1版(2025年07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