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公厕岂能“只能看不能用”

    编者按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财经调查》栏目7月20日报道,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的不少村庄这两年新建了公共厕所,然而新公厕常年挂着锁、关着门,成了村民口中“只能看不能用”的摆设。当地村民表示,新建的公厕都是不提供日常使用的,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

    事情被曝光后,7月21日,当地政府回应称,确实存在此类问题,立即安排部署整改工作,并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对全县农村公厕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切实把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确保农村公用设施正常开放。

    农村“厕所革命”到底有何意义?农村新公厕为何沦为“面子工程”?类似问题如何整改?本期观点予以关注。

    提醒

    农村“厕所革命”要“真革命”

    ◎ 刘剑飞

    农村新公厕“只能看不能用”的问题被曝光后,相关地方政府迅速表态要全面整改。这种现象其实不是个例,近年来,多地曝光过类似怪事。这个形式主义顽疾折射出一个深层问题:农村“厕所革命”必须是一场“真革命”,真正给农民带来健康生活、幸福生活和文明乡风。

    自古以来,厕所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不过,过去,人们的健康意识和文明观念较为淡薄,厕所仅被视为“方便”之所,导致农村旱厕遍地,成为疾病传播的温床,制约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在农村推进“厕所革命”,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是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更是思想观念的重塑,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农村落地生根。

    真正的“厕所革命”,首先要让农民过上健康生活。农村改厕的初衷是要阻断疾病传播的途径,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只注重完成上级下达的改厕指标,却忽视了后续的管理维护。有的地方改厕后由于缺乏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反而造成新的污染源;有的地方虽然建了公厕,但因为没有专人管理,很快就变得脏乱不堪。这样的“革命”不仅没有带来健康,反而沦为新的卫生隐患。真正的“革命”应该是系统工程,在改造过程中,同步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并且建立专门的维护和保洁队伍,形成建管结合的长效机制,让卫生设施真正发挥健康保障作用。

    “厕所革命”也要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在现代化进程中,厕所早已不仅是解决生理需求的场所,更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一个干净卫生的厕所,带给农民的是尊严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新建公厕“只能看不能用”,会挫伤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厕所革命”必须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

    更深层次看,“厕所革命”本质上是一场文明革命。推进“厕所革命”,实际上是在培育农民的公共意识、卫生习惯和文明素养。一些农村将厕所管理写入村规民约,通过“积分制”激励村民共同维护环境卫生,还有一些地方通过评选“最美厕所”,引导农民养成文明如厕习惯,营造讲卫生、讲文明的良好氛围,足以说明,“厕所革命”已经成为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抓手。

    乡村振兴不能只有漂亮的房子、整齐的街道,更要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明风尚。“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必须坚持一个“真”字,真“革命”、真有效,真正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

    探因

    何以“建时一阵风,用时一场空”

    ◎ 童方萍

    一边是崭新公厕“铁将军把门”,一边是村民无奈继续使用脏乱差的老旧旱厕,为何会出现如此令人尴尬的局面?

    一方面,部分基层干部严重的形式主义作风难辞其咎。在他们眼中,公厕建设只是完成任务、获取政绩的手段,故而一心只追求表面的“新”与“好”,大张旗鼓地开工建设,却对后续的管理和维护没有充分考虑,导致公厕建成后,无人负责日常运营、水电难以持续供应、化粪池难以定期清运等问题接踵而至,最终只能闲置。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存在监管缺失,对于公厕使用情况,没有建立有效的跟踪和监督机制。在公厕建成后,便对其不管不顾,对明显不合理的闲置现象听之任之,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例如,定期检查流于形式,缺乏常态化维护考核;资金拨付后未追踪实际使用效果,谁是承担管理责任的主体也不明确……监管缺位让本应利民的好设施变成村民眼中的“摆设”。

    这种“面子工程”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政府为改善民生,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公厕,本是为百姓谋福利、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善举。然而,当公厕最终沦为无人问津的闲置设施,百姓无法从中受益时,村民必然会对政府的决策和相关工作产生怀疑。政府在群众心中一直以来所树立的权威、可靠形象会大打折扣,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会大大减弱。

    其次,宝贵的公共资源在“面子工程”中被严重浪费。建厕所的钱来自财政,来自纳税人的贡献。在资源有限的当下,每一笔资金都承载着改善民生的重任,本应切实用在刀刃上。可大量资金却被投入到不能正常使用的公厕项目上,这无疑是对资源的严重错配。如此一来,另外一些关乎农村发展的民生项目,有可能因资金短缺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比如在央视记者的采访中,有群众说:“花这么多钱盖个‘样品间’,还不如给咱修修排水沟。”

    再者,“面子工程”会阻碍乡村的文明进步。厕所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农村厕所的改善,是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如今新公厕不能正常使用,村民无奈之下只能继续使用老旧旱厕,农村的卫生状况难以得到实质性改善,文明乡风建设的推进也会因此受到严重阻碍。

    总之,“建时一阵风,用时一场空”让新建公厕沦为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大大减损了民生福祉。用一句网友的话来说,“锁了公厕门,寒了百姓心”。

    呼吁

    问题整改不能止于“开门了事”

    ◎ 王志高

    小厕所,大民生。2022年8月,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定期对公共厕所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常年全天开放和正常使用。”显然,稷山县一些农村公厕的锁闭现象,背离了上述要求。

    整改农村新公厕“只能看不能用”,不能止于“开门了事”。倘若“开门了事”,难免陷入“曝光—整改—反弹”的循环,真正需要的是系统性治理。

    其一,建立涵盖“全生命周期”的考核机制。当前,不少地方对公厕等民生工程的评价,多集中于建设进度和投资完成率。未来,要把长效管理写进工程规划,从立项开始就明确管护主体、资金来源、考核机制,避免“重建轻管”成为惯性;建成后,应增加“使用率”“群众满意度”等动态考核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绩效、后续拨款运营等直接挂钩。例如有的地方推行“公厕星级评定”,由第三方每月暗访,得分低的公厕扣减运营维护补贴,倒逼责任落实,确保“为民办实事”不异化为“向上交差”。

    其二,推动“共治模式”创新。将公厕等设施简单推给村委会管理,往往因人力财力不足而容易流于形式。可借鉴一些地方推行的“三级管理体系”,明确县、乡、村权责,责任到人、闭环管理,从保洁到维修都有专人盯着。可将公厕管理纳入乡村公共服务岗位,既解决设施维护问题,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率。可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参与农村公共厕所的建设和管理,引入市场化运营。例如有的村庄将公厕运营与垃圾清运打包招标,由企业通过广告位租赁、垃圾清运费用等收益反哺公厕运营维护,形成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其三,强化“需求导向”决策程序。许多公厕闲置的根源在于选址、设计脱离实际。农村公厕应避免盲目追求城市化标准,应结合人口分布、使用习惯等灵活布局。如在有的地方,一些村庄改固定公厕为移动式生态厕所,既降低了成本,又便于根据需求调整位置。

    其四,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村民能便捷地举报“迎检公厕”等闲置设施,形成全民监督的氛围。村民长期使用旱厕却无人问津,直到媒体曝光才引发整改。这暴露出基层治理中民意反馈渠道存在淤塞现象。真正的民心工程,必须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规划阶段召开听证会、运营阶段开放监督权、考核阶段引入群众评议。

    公厕等民生工程的价值不在于“有没有”,而在于“能否用”。锁住的公厕,锁不住群众的质疑;打开公厕门,更需打开治理格局。

“方便处”难方便 朱慧卿 作

 

当前:3版(2025年07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