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随着暑假出行高峰来临,列车一次性座椅套的销量显著提升。在某电商平台,某店铺的该产品已售出21.7万件,多数店铺的销售额也在3万至6万件之间。近日,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看到有同车厢乘客把脚搭在小桌板上、拖鞋直接踩着高铁座椅、现场抠脚等。也有网友发帖称,发现列车上有不少乘客自带一次性座椅套,怕被传染皮肤病等。
炎炎夏日,列车一次性座椅套意外走红。电商平台上数万、数十万的销量,社交平台上热烈的讨论,折射出当代旅客对卫生环境的高要求。然而,这看似简单的消费现象背后,却暗含着更深层的文明困境——当列车座椅需要“防护罩”来隔绝前面的乘客可能留下的污秽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是卫生意识的进步,还是公共文明的退步?
列车一次性座椅套的流行,首先反映出现代人对公共卫生的合理关切。近年来,公众的卫生意识普遍提升,对疾病传播的防范心理增强,但这种自我保护的需求,被放大到追捧列车一次性座椅套的程度,却是因为部分乘客的不文明行为已经超出常理可以接受的范围。社交媒体上频繁曝光的“脚搭小桌板”“拖鞋踩座椅”等画面不仅令人不适,更构成对公共空间的污染。当列车座椅变成需要“隔离”的对象时,这种“以物防人”的应对方式,本质上是对不文明行为的无奈妥协。
当前铁路企业对不文明行为的处理方式,暴露了管理上的软肋。对于车厢内的不文明行为,多地铁路客服回应称,工作人员仅能劝导,暂无强制惩处措施,列车座椅也会定期消毒。这种温和的管理模式,在遇到顽固的不文明乘客时显然力不从心。当文明劝导沦为无力的道德呼吁时,就需要制度的力量来守住底线。法律法规模糊的地带,往往是不文明行为滋生的温床。
提升公共文明水平,需要构建“自律—他律—互律”的完整体系。自律是基础,需要从小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他律是关键,铁路部门应当被赋予更多管理权限,建立不文明行为记录系统,对屡教不改者实施乘车限制;互律是补充,乘客间的相互监督和舆论压力也能形成约束。
高铁一次性座椅套的热销是一面镜子,既照见了进步,也映照出不足。当每位乘客都能以己度人,当管理制度能够明辨是非,列车座椅才能恢复它本来的面貌——一个不需“防护”的公共用品。文明出行不是选择题,而是现代公民的必答题,这需要每个人的自觉,更需要制度的保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告别“用套防人”的尴尬,迎来真正舒适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