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害了多少孩子,你知道吗?”据媒体报道,在这个暑假,不少短视频平台频繁推送这类视频,将“游戏”和“网瘾”“叛逆”“无可救药”等词汇绑到一起,精准捕获家长,家长再将孩子送入戒除网瘾的机构,成为当前“反游戏”产业生态中的关键一环。在短视频平台上,“骂游戏”俨然成为一门“好生意”。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家长们频繁的消费投诉:课程没用、收费高昂、资质存疑、退款困难……
短视频平台上的“教育专家”集体贩卖焦虑,以痛心疾首的姿态将电子游戏比作“精神鸦片”,用精心设计的话术构建起“游戏毁掉一代人”的恐怖后果,最终将家长的焦虑转化为动辄数万元的付费课程。在这看似为孩子着想的言辞背后,隐藏着一条庞大的商业利益链。
这些所谓的“教育专家”深谙传播心理学,通过短视频平台精准投放相关内容,将游戏与“网瘾”“叛逆”“无可救药”等负面词汇强行绑定,构建起一套简单粗暴的因果逻辑,把游戏视为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这种充满谬误的逻辑归因方式,无疑是片面且不负责任的,不仅掩盖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更制造出一种虚幻的确定性,仿佛只要消灭游戏,所有教育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深入剖析“反游戏”的商业模式,其本质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恐惧变现”,通过恐吓家长博得流量,再以免费课程做诱饵,借机推销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的“戒网瘾套餐”。而且,一些博主故意夸大游戏的危害,利用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担忧心理,诱导家长将孩子送入戒除网瘾的机构。这些机构的训练方式是否科学有效,是否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都有待商榷。
须知,游戏并非洪水猛兽,它具有娱乐、社交、益智等多重属性,适度游戏可以缓解压力、锻炼思维、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如今,电子竞技已成为一项正式的体育赛事,许多年轻人凭借在游戏领域的天赋和努力,取得了优异成绩,实现了自身价值。一些孩子沉迷游戏,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心理需求等,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游戏。
因此,家长在面对“反游戏”信息时,应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要被焦虑情绪左右,以免掉入“售课”陷阱。家长要正确认识游戏,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培养孩子多元的兴趣爱好。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反游戏”产业生态,规范市场秩序,防止不良商家利用家长的焦虑牟取暴利。对于虚假宣传、违规收费等行为,要依法予以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