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思想文化传承的高地,其育人生态直接关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高校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把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有机统一起来,聚焦教育强国建设重大任务,着眼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以过硬作风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育人生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筑牢信念之基
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育人航向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安身立命之本。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筑牢人才根基的神圣使命,必须将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位,为全方位构建风清气正育人生态立根铸魂,确保培养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的人才。
因此,高校要站在确保党执政后继有人、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政治高度,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统筹育人资源,深化育人机制改革,整合校内外各方力量,形成协同育人强大合力,以高质量思政工作引领育人生态建设。一要持续以党的创新理论筑牢师生思想根基。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是高校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养的根本途径。课堂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理论学习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必须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将理论学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师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要有效整合校内外专家学者、党政干部、优秀师生等优质理论资源,组建高水平理论宣讲团队,创新理论学习模式,以“理论+问题研究”“理论+案例分析”等生动方式,将抽象理论转化为鲜活知识,帮助师生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引导师生在理论浸润中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要统筹各方面育人资源厚植师生家国情怀。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高校育人工作要在知行合一上持续下功夫,通过联通校内校外、家庭社会、线上线下各方思政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实践育人,将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构建“理论学习+实践体验+成果转化”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持续巩固“学生骨干培训班”“青马工程”“暑期三下乡”“研究生支教团”等品牌项目,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引导师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情感共鸣和实践能力,将学术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亲身参与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
厚植文化之根
以共同精神气质浸润育人沃土
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滋养师生心灵、培育高尚品格的丰厚土壤。在当今多元文化交融、多重声浪繁杂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更应深刻洞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战略意义,以文化为育人的深层根系与精神纽带,既扎根历史积淀汲取智慧,又面向时代浪潮激发创新活力,通过文化浸润实现价值引领,以文化传承筑牢精神家园,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高校特点的文化育人生态。
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高校在构建育人生态的过程中,应注重在“中西结合”和“借古证今”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共识塑造”。既要通过“文化浸润”实践路径,让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文化认同筑牢文化自信之基,又要深入挖掘和传承校本文脉,将学校的历史传承、办学理念、精神风貌等融入育人实践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育人文化。一要增强文化自信持续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历史传承、理论自觉与中国本位意涵,对高校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生态有重要启示,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高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知识教育、审美教育、实践教育各方面,还应注重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观、文化活动品牌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二要在弘扬大学精神和光荣传统中赓续校本文脉。校本文脉是高校育人生态的“独特标识”,凝聚着历代师生的智慧和心血,是一部生动的育人教材,是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标志。高校应深挖校本文脉的育人潜能,凝练完善校旗、校徽、校歌等形象标识,组织专业团队对校史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总结提炼学校的精神标识、文化符号和优良传统。通过校史和大学精神传统教育,让师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和精神文化,激发师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开展校友文化活动,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分享经验,发挥校友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校史剧创排”“口述史采集”等活动,让师生在参与中传承文化基因,以独特育人文化共同构筑师生精神家园。
打造清朗之境
以优美自然人文丰富育人场域
价值观内化需情境认知。良好的校园环境生态是学生健康成长、教师潜心育人的重要保障,深度开发校园环境育人功能,构建全景式育人空间,以环境打造为育人的立体场域与守护屏障,实现制度规范与人文浸润的双向赋能、环境熏陶与自主成长的同频共振,是构建风清气正育人生态、推动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环境对人的价值观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环境作为育人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人才培养质量与高校的长远发展,校园育人生态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高校在育人实践中,应注重在加强阵地管理与育人环境品牌塑造基础上,持续加强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将环境育人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一要筑牢育人阵地持续优化育人环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强化课堂、讲座论坛、科研项目、对外交流等全阵地全过程闭环管理,构建校-院-班三级联动机制“网格化”管理模式,确保校园育人阵地安全稳固。要推动各方力量协同发力,赋精神于建筑,铸文化于环境,打造系列文化载体集中展现高校历史文脉,不断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与此同时,主动整合各类媒体资源,透过时代精神宣传精彩故事,聚焦大事要事、先进典型、榜样力量等,多维度策划品牌活动、孵化特色宣传项目等,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传播增强育人感染力,打造具有辨识度的育人品牌,实现活动开展与价值传递的有机结合。二要注重人文关怀着力推进“三个校园”建设。坚持制度保障与环境营造双轮驱动,以平安校园为基石,深化大安全工作理念,持续优化“人防、物防、技防”联动体系建设,打造“党建+”多元共治的平安校园建设新模式。以绿色校园为底色,引导师生养成绿色低碳健康生活方式,持续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将环保理念融入劳动教育等,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育人生态营造清朗环境。以建设和谐校园为重点,深入开展模范机关、文明家庭、文明寝室、文明班级等创建,构建“师生共治、和谐共生”的治理格局;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和“一网通办”融合服务门户,以信息赋能服务效能提升;搭建师生沟通交流平台,畅通师生意见反馈渠道,及时纾困解忧,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营造民主、包容、互助的校园氛围,为育人生态注入温暖的人文关怀。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