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爱心冰箱的“羊毛” 薅痛了社会善意

    编者按>>>>

    2022年7月,杭州市临安区万华广场的一台免费给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快递小哥提供矿泉水的爱心冰箱曾引发全网关注。如今三年过去,这台爱心冰箱仍在正常运转,并且在名为“爱心冰箱”的抖音账号开启了直播,无数网友“云监工”,高峰时期在线人数过万。

    然而,没想到,7月19日,“爱心冰箱”抖音号却发布了一段视频:一名身着某代驾平台马甲的男子在7月7日、8日、9日凌晨连续到爱心冰箱“免费进货”,原本的规矩是每人领取一瓶水,他却用塑料袋打包装走很多瓶水。此事引发网友热议,如此“薅羊毛”刺痛了谁的善意?

“免费进货” 王怀申 作

    影响

    “小恶”的累积会让爱心变寒心

    ◎ 张立美

    “你为城市流汗,我为你送上清凉。”街头爱心冰箱主要是免费给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等特殊群体送水,彰显了社会的善意与爱心,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杭州市临安区万华广场的爱心冰箱能在三年时间内维持正常运转,不仅得益于爱心企业、公益组织、热心市民的爱心传递,也得益于全社会的共同呵护,包括户外劳动者按需按量领取,也包括其他每一个人“不占便宜”的道德自觉。

    然而,那名身穿某代驾平台马甲的男子,却无视街头爱心冰箱的设置初衷和运营规则,将其当成自己“免费进货”的地方,连续多日用塑料袋打包带走很多瓶水,虽然加起来值不了多少钱,但这种行为违背了公序良俗,严重伤害和透支了社会善意与爱心,很不文明,必须予以道德谴责。

    正如一些网友所说,这类“小恶”的累积,最终会让爱心寒心:当真正需要水的人发现爱心冰箱空了,当坚持维护爱心冰箱运转的志愿者感到无力,当善意变成“谁先抢到谁得”的博弈,那些献出爱心的人,在解决户外劳动者饮水问题上,或许会成为最“心凉”的旁观者。

    在报道中,有律师表示,从法律角度说,这名将街头爱心冰箱当成自己“免费货源”的男子,不仅缺德,还涉嫌盗窃的违法行为。特别是他“免费进货”时公然对着监控镜头挑衅,被志愿者在爱心冰箱旁堵住后甚至声称“爱咋样咋样”,气焰非常嚣张,性质特别恶劣,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坏。

    据报道,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进一步解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保管合同的规定,如果爱心冰箱的管理方与取水者之间形成了无偿保管合同关系(管理方提供免费水,取水者按规定领取),那么取水者超出约定数量取水,可能构成违约或不当得利。

    可见,多次薅爱心冰箱的“羊毛”,不是小事,消耗的社会信任无法计价。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爱心冰箱时,均应敬畏善意与爱心,取你所需,留余于人,那一瓶瓶水,照亮的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对策

    对“薅羊毛”者不能无计可施

    ◎ 王志高

    杭州这台运行三年的“暖心补给站”被薅“羊毛”,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当善意和爱心成为贪婪者的猎物,社会该如何守护善意和爱心?当对薅“羊毛”者无计可施,规则的缺口就会变成善意和爱心的伤口。

    如何守护爱心冰箱背后的善意和爱心?管理方的“无奈”可以理解——毕竟几瓶水不值钱,报警显得“斤斤计较”。但过度的宽容,反而成了纵容的温床。与其说这是“几瓶水的事”,不如说这是“如何让善意可持续”的社会课题。

    首先,规则要“长牙齿”。爱心冰箱不是“免费仓库”,既然标明了“每人一瓶”,就该有明确的领取规则,比如引入简单的登记制度,让取水者留个姓名或电话,非强制,但能形成心理约束,至少可以实行扫码领取、刷人脸领取。在技术上,还可以摆放带有计数功能的智能冰箱,或给冰箱设置智能识别系统,限制领取数量,超过领取数量自动锁柜,既省人力又堵漏洞。也有必要开通违规领取行为线上举报通道,建立“信用档案”,将多次违规者纳入公益项目“黑名单”。

    其次,善意需要“同盟军”。涉事男子穿的是某代驾平台的马甲,不妨联系平台共同管理。比如,将“文明取水”等行为纳入代驾司机、外卖人员、快递小哥等人群的信用评价,多次违规影响接单评分等;平台在入职培训时要加入“呵护社会善意”等内容。另外,社区在管理爱心冰箱上要更用心,承担主体管理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让更多志愿者、市民参与捐赠资源、维护设施,让善意不只是“少数人的坚守”。

    最后,要让“越界者”付出代价。法律人士对超额取水定性为“不当得利”,若证据充分完全可追究责任。管理方可以收集证据,定期公示“高频取水者”名单;也可以联合社区,将这类行为纳入“社区文明档案”——不是为了惩罚,而是让“越界者”明白:善意不是可以随意挥霍的资源,任何无度的索取,都会让温暖的传递多一道坎。

    近年来,部分城市出现过爱心雨伞有借无还、公益食品被转卖牟利等事件。据报道,现实中,某地一社区曾对长期占用爱心物资者提起民事诉讼,这个案例证明:只有让破坏规则者付出代价,才能形成有效震慑。当规则能为善意兜底,当善意学会自我保护,那些真正需要温暖的人,才能永远喝到那瓶带着温度的水。

    呼吁

    爱心冰箱最需要的是爱心互动

    ◎ 刘剑飞

    尽管有人在薅“羊毛”,爱心冰箱的规模在杭州仍在壮大。据报道,近日,在杭州钱塘区,一台台爱心冰箱出现在社区、产业园,里面整齐码放着冰镇矿泉水,“免费领取”的字样在烈日下格外暖心。一场跨越盛夏的“爱心冰箱接力”,正为高温下的劳动者送去清凉。如今,钱塘区已有20余台爱心冰箱在运转。

    爱心冰箱最需要的,其实是爱心互动。

    高温之下,无数劳动者在坚守岗位,他们为城市发展和社会运转默默付出,为市民生活带来便利,比如外卖小哥、环卫工人,正是他们在烈日下坚守,才有了城市的井然有序和千家万户的舒适安宁。可是,在高温的炙烤下,他们的辛劳更需要社会关注与呵护。一台冰箱、一瓶水,不仅能够消除他们的疲惫和燥热,还是对他们的感激和回馈,能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城市的关怀与尊重,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动力。

    户外劳动者流动性大,很难享受到固定的公共服务设施。爱心冰箱的设置,不需要复杂的申请程序,捐助者可以悄然补充,劳动者可以随时取用,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爱心互动模式。在传统的慈善关系中,施与受往往是不对等的,容易造成受助者的心理负担。而爱心冰箱则打破了这种局面,这种去仪式化、去标签化的公益形式,消解了慈善活动中的权力关系,创造了一种更为平等的互动方式。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施舍与受助,而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互助。

    更难能可贵的是,“爱心冰箱”是一种自发的社会互助,它让每个人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贡献力量,形成良性循环。这种简单而温暖的行动,悄然改变着城市的人文氛围,让善意在无声中流淌,成为城市文明进步的生动注脚。这种公民自发的爱心善举,也许就是爱心冰箱的生命力所在。

    当然,爱心冰箱也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比如,如何建立更稳定的补给机制?换言之,这份善意的扩散,离不开“接力者”的加入。据报道,在杭州钱塘区,不少党员积极响应爱心冰箱的设置,提供场地、电源和饮品,实现日常补给。当地还统筹冰箱类型、设计统一视觉标识,让“爱心冰箱”一眼可辨……更动人的是,常有居民悄悄往冰箱里添水,放下就走,不留姓名。

    媒体曾报道,在一些地方,有市民误把爱心冰箱当作自助售卖点,拿了一瓶冰水,发现后放回去一整箱或几箱水,这就是值得点赞的爱心互动。炎炎夏日里,那一台台爱心冰箱不仅盛着冰水,更盛着一座城市的情怀。爱心冰箱不仅解了身体的渴,更滋润了城市文明的精神土壤。

 

当前:3版(2025年07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