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场精彩的风采大赛,一次次热辣滚烫的直播,一堂堂令人追捧的艺术授课,一方方浸透墨色的玉扣纸,在庐陵大地绘就一幅文化新生的水墨长卷。
3月份以来,江西省吉安市启动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与省内52名文化导师结对,配套安排8名市级新闻导师,链接优质文化资源对接基层需求,在庐陵大地播撒下文化的种子。
理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青原区工人文化宫内,一场激烈酣畅的理论微宣讲比赛正在举行,导师龚奎林逐一为选手“号脉”,既肯定亮点,又点出不足,让参赛选手收获满满。
理论宣讲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群众“不爱听”“不解渴”、难成“共识”,这也是导师黄志兴下乡以来最深切的感受。为破解这“三重冻土”,他将农具变迁史化作推动乡村振兴的“犁铧”,让听众在触摸农具中直观感受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文化导师的指导下,一大批热心公益的农技专家、乡贤民嘴等,依托文明实践阵地,常态化开展宣传活动。
“东井冈”大讲堂、理润庐陵、“小板凳”公益讲堂,理论宣讲正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11场理论宣讲大赛、450余场宣讲活动,受众2.3万余人次,带出70余名理论宣讲骨干,培育出“将军故事我来讲”宣讲团、“万里小荷”童声合唱团等特色品牌,使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新闻解码:让吉安声音愈来愈洪亮
“这次是无差别加征关税,不像上次只针对中国,我们反而可以收复一些被东南亚抢走的市场。”这是新干县宏图箱包集团董事长杨进生在接受黄继妍导师采访时给出的“另类”观点。从一个小小的箱包中,不禁让人感受到大国博弈的危机。
从国际贸易到乡村振兴,导师们试图通过小切口、小故事、小产品,共同探索赋能之道。在遂川县,“齐享佳货”直播间隆重成立。这个“直播与带货——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文明实践项目,先后开展网络直播、平台运营等培训800余人次,带动狗牯脑、板鸭等农产品销售130余万元。
新闻宣传是等不来的。如何打通基层宣传堵点,让好故事被看见?吉安创新开展省级新闻导师结对吉安市融媒体中心学员,全力打通省市县三级新闻资源,每月固定授课,全面提升新闻宣传队伍“四力”。首堂课上,导师李歆毫无保留地传授“武功秘籍”,分享了怎样练就“新闻眼”、当好“笔杆子”、搭建“信息网”,告诉大家学会在平凡人的悲欢中照见时代洪流。
文艺润心:群众乐享精神盛宴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当第二届庐陵文化生态旅游节的灯光亮起,导师蔡海红打造的“青原山传说故事非遗演艺”惊艳四座。这位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的舞蹈教研室主任,将吉安的山水人物故事,搬上文旅发展舞台,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同样的创新和实践在庐陵大地陆续上演。导师涂传斌接到协助万安县参加首届中国乡土绘画作品展任务后,融合吉安特色,与当地文化界人士共同创作《赣鄱赋彩新时代》,让万安农民画大放光彩;导师肖雁青深挖永新红色基因,筹备将微短剧与红色永新巧妙融合,紧紧抓住互联网的传播效应,让永新出圈。
当导师奔走在庐陵大地的阡陌之间,一群意气风发的学生志愿者也在接力。来自省内的40余所高校大学生,连续三年结对18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暑期行”活动6300余场次。他们带着改编的文艺节目走村串巷,在欢声笑语中点亮孩子们的梦想,丰富老年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非遗传承:古艺新生蝶变之路
一条火腿,如何变成餐桌上的美味?导师刘骋昌告诉央视《三餐四季》栏目组的答案是“让时间与自然对话”。从选料、修坯到腌制、晾晒、发酵,安褔火腿要历经20余道工序,100多次人工雕琢,耗时300余天。这串数字,刘骋昌每回都要给结对的徒弟念叨一遍。
新干县城北小学教室里,剪刀在红纸上流转如飞。“福袋”在孩子们手中诞生时,导师肖菊红笑了:“每道纹样都是文化自信的刻痕。”连续7年的剪纸课程,培养近300名剪纸小能手,被赞为“指尖上的思政课”。
与此同时,在永丰县中村乡玉扣纸传承基地,导师巫龙生将竹簾浸入纸浆,手腕轻抖间,一张薄如蝉翼的玉扣纸已然成形。学生们体验着纸浆沉淀、竹簾抄纸的工序,千年技艺在指尖复苏。
在庐陵大地,华盖双狮舞、鲤鱼灯、股子灯、米粉、木雕、陶瓷、中药……它们连接着吉安古今的文化血脉,乘着“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的东风又显辉煌。
52名省级导师、8名市级导师,结对帮带73名徒弟2年,量身定制专门方案,这就是文化赋能庐陵大地的奥秘。经过时间孕育,“送文化”逐渐转变为“种文化”,培育了一批“带不走”的文化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