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17日,“文明提质 实践增效”——四川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增效工作推进活动走进达州市达川区、宣汉县。脚步行走在城乡间,一幅以“文化为根脉、服务为纽带、共享为目标”的文明画卷在记者面前徐徐铺展,一场场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川东北渝东北地区蓬勃开展。
以文化为根脉:从历史遗产到生活情境的传承创新
以红色文化为内核、非遗传承为羽翼,川东北渝东北地区的历史资源正成为滋养文明的源头活水。
在达州市达川区石桥镇“中国红色第一街”列宁街上,4座石牌坊巍然矗立,二号牌坊横额“列宁”二字与38幅红军石刻标语历经近百年风雨,仍清晰可辨。当地通过“硬件+软件”双重赋能:红军文化陈列馆以“南下东进 扩大苏区”等六大篇章,用马灯、枪弹等实物串联历史;“重走红军路”“红色故事宣讲”等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2024年吸引50万人次游客,许多家长专程带孩子来到这里接受“沉浸式红色教育”。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石桥镇的“法门武术”于2023年列入省级非遗,传承人彭伟带着弟子在古镇牌坊下展演“虎爪拳”“翻子拳”,将传统文化融入刚劲招式;由“法门八段锦”简化动作改编的“晨操八式”,成为社区老人的晨练选择;“法门武术”进校园、赶集市展演,让广大群众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而同样是省级非遗的“烧火龙”,则在节假日的表演中融入“军民鱼水情”叙事,让传统民俗与红色记忆碰撞出新火花。
以服务为纽带:从需求清单到精准供给的深度实践
文明实践的为民温度,蕴藏在每一次贴心服务里。川东北渝东北地区以社区为单元,构建“菜单式服务+常态化响应”机制,让文明实践成为联系群众的情感纽带。
达川区杨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用“五义行动”编织民生服务网。每周一至周五,义诊、义剪、义书、义演、义宣轮番在这里开展——义剪点位上,年过花甲的董维弟每周为20多位居民免费理发;书画室里,70岁的周开义与书法爱好者切磋技艺;儿童暑托班中,大学生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学习健康知识。此外,1500平方米的活动空间整合了未成年人活动中心、“清风书吧”等10余个功能区,每月主题活动超8场、全年不少于100场,500余名注册志愿者用热情带火了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形成了群众“有事没事来转转”的良好氛围。
宣汉县仙桥社区则以“智慧+互助”破解治理难题。这个户籍人口2000人、常住人口1.2万人的社区,用“积分制”激活潜在治理动能:帮助老人操作手机可得50分,参与打扫“共享客房”可得200分,积分可兑换洗衣粉、“共享厨房”使用权等。此外,“骑士快帮”志愿服务队也是仙桥社区的特色品牌——志愿者驾驶摩托车送餐、送药,接送留守儿童上下学等;全县首个乡镇“银发食堂”以“4元一餐”提供两荤三素,每日观光车义务接送老人就餐,解决老年群体“吃饭难、出行难”问题。社区还通过开发“仙桥社区幸福e家”小程序,集成充值、缴费功能,让为民服务从“线下跑”变为“线上办”,提升办事效率,获得群众点赞。
以共享为目标:从参与热情到共建共治的生态构建
文明实践的生态效应,在于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性循环。川东北渝东北地区通过“激励机制+成果转化”,让共建共享成为群众共识。
在仙桥社区的“积分超市”里,米面粮油样样俱全,居民可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物资。2018年至今,社区积分平台累计积分超271万分,97%的居民参与过志愿服务,注册志愿者达60人。而杨柳社区的“志愿服务之星”评选、石桥镇的“红色讲解员”招募,都以“精神+物质”双重激励,推动群众由“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激励人们自觉参与文明实践的无穷活力。
文明实践的成果不仅是为服务加码,更是为发展赋能。石桥镇红色旅游带动民宿、餐饮店纷纷兴起,村民返乡开客栈,旺季客房供不应求;宣汉县月亮坪依托99.39%森林覆盖率发展旅游,2024年接待160万人次,带动5000人就业,旅游收入超3000万元。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就业”,文明实践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