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两个结合”为理论指导,统筹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最终建成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一、“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蕴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进步状态和积极的物质成果,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精神世界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整体文明程度,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共同推动着社会的繁荣与进步。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深刻阐明了物质文明进步对精神文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但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精神文明的发展可以为物质文明的进步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由之路。
二、 “两个结合”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在逻辑
“两个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根基,打开了理论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首先,“两个结合”为“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我们能够从现实国情出发,科学把握物质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我们能够在文化层面建立起深厚的价值共识与道德根基。“两个结合”既是理论创新的成果,更是实践发展的指南,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支撑和方向引领。其次,“两个结合”为“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夯实了发展的物质基础。坚持“两个结合”使中国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社会结构和人民需求,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独具中国智慧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不仅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还与现代社会治理理念相契合,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灵感之源。持续深化“两个结合”,能够有效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最后,“两个结合”为“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厚植了文化土壤。在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进的过程中,文化既是价值引领的核心,也是社会认同的基础。通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价值观念的有机统一,更在实践中打通了古今之间、民族之间、制度之间的文化隔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中道之治”“天下为公”等理念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文明形态。“两个结合”厚植的文化土壤为精神文明发展奠定了深厚根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历史张力与文化穿透力。
三、“两个结合”推动“两个文明”的实践路径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非两条平行轨道,而是互相支撑、动态互动的统一体。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既要有科学的理论引领,也要有深厚的文化滋养。“两个结合”提供了这一发展战略的根本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并重并举,是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不断跃升的关键路径。一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筑牢物质文明发展的科学根基。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确立了价值目标和发展方向。其次,马克思主义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物质文明建设注入了鲜明的人民性导向。再次,马克思主义注重制度建设,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才能确保我们在推进物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方向不偏、动力充足、成果共享,为“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筑牢坚不可摧的科学根基。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厚植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底蕴。精神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思想体系的引领,更需要深厚文化资源的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智慧结晶,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层文化土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持久生命力和现实感召力,才能为精神文明的繁荣发展注入强大的文化养分,使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拥有坚实的物质支撑,更拥有深沉的文化根基与精神动力,真正实现文明形态的整体跃升。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形成的宝贵经验,是我们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钥匙。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发展需求,必须把“两个结合”贯彻到国家发展全过程、社会生活各方面,使之成为引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旗帜与实践引擎。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物质富强与精神富有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文明基础。(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