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诈注意事项
● 找兼职务必通过正规渠道,要求先垫资做刷单任务的都是诈骗
● 不要随意和陌生人开启屏幕共享,生活中务必保护好个人信息
● 要增强法律意识,抵制诱惑,切勿因蝇头小利误入歧途
● 避免通过不知名网站和非官方注册的社交账号求职或缴费,谨慎提供个人信息
暑假以来,多地警方通报青少年失联事件,涉及吉林、陕西、湖北、安徽、江苏、河南、山东、广东等多个省份,失踪者几乎都是被“高薪工作”诱骗,前往柬埔寨或缅甸北部等地,有的家人甚至被勒索数十万元赎金。
正值暑期,一些不法分子盯上社会经验不足、警惕性不强的学生群体,以兼职刷单返利、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等为代表的电诈类案件多发。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以“轻松赚钱”为诱饵,诱骗青少年参与涉诈违法犯罪活动。如何提高警惕,预防诈骗?
“兼职群”有风险 学会甄别是关键
“我们的学生微信群里有人发兼职、创业信息,一看就知道是骗钱的。虽然有人及时提醒,但看上去还是有人上当了。”近日,15岁的小光(化名)介绍道。
小光今年中考成绩不太理想,最终被山东菏泽一家中专职教高考班录取。近日,他在互联网上查询相关信息时,看到有同学建了个微信群,便加入了。查看群成员信息时,他发现绝大多数是该校学生,还有一些往届学长,学长们提供的信息确实帮了他们不少忙。
然而,随着更多人加入,微信群里开始出现“招聘”信息,大意是想趁暑假勤工俭学的同学可以联系对方。小光试着加对方为微信好友,系统却提示“对方账号违反了《微信个人账号使用规范》,无法添加好友”。联想起常看到的反诈宣传,他感觉对方账号很可能因涉诈被封。
查看小光提供的微信群聊天记录,可以发现,群里除了大量学业相关讨论外,还夹杂着“一部手机创业”“暑期兼职,无需上班,在家可做”之类的“招聘广告”以及“兼职群”二维码。小光说,他之前也扫过“兼职群”二维码,系统却发出“请注意核实群内成员身份,保护自身财产安全”的警示,吓得他赶紧退了群。
“以前觉得诈骗离自己很远,没想到就在身边。”小光感慨,好在微信群里有人及时提醒,群管理员也把可疑人员踢了出去。
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诈支队办案民警介绍,暑期是学生兼职的高峰期,诈骗分子往往抓住学生兼职需求较高的心态,在社交平台广泛投放兼职广告,吸引受害人主动联系,此后又不断切换身份,增加迷惑性。
法律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警方提醒,暑期找兼职务必通过正规渠道;要求先垫资做刷单任务的都是诈骗;最重要的是不要随意和陌生人开启屏幕共享,生活中请务必保护好个人信息,以防被诈骗分子利用。
“轻松赚钱”不可信 避免成为犯罪行为的“工具人”
在防骗的同时,要增强法律意识,谨防被犯罪分子利用,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工具人”。在校学生最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主要行为包括,非法买卖、出租、出借、假冒他人身份或虚构代理关系开立银行卡、电话卡、电信线路、短信端口等;非法制造、买卖、提供或者使用电话卡批量插入设备,具有改变主叫号码、虚拟拨号、互联网电话违规接入公用电信网络等功能的设备、软件;非法出售、提供个人信息,用于注册或出租、出借互联网账号或帮助他人通过虚拟货币交易等方式转移、隐匿涉案资金。
据了解,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以假期“轻松赚钱”为诱饵,诱骗青少年买卖、租借电话卡及银行卡,或参与“跑分”洗钱、拨打诈骗电话、转发诈骗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一些青少年由于没能抵制诱惑,最终受到法律惩处。
重庆公安机关破获的相关案件显示,有诈骗分子利用青少年境内手机或电话卡与受骗人通话或视频,或发送短信,以误开抖音会员或快递未取等理由,诱骗他人开启屏幕共享,套取个人信息,实施诈骗。
“经过研判,我们发现作案者多为15岁左右的青少年,且多为同学关系。”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诈支队情报研判大队教导员杜泽松说,有的青少年实施组织、提供租借手机及手机卡业务,或者直接操作,充当境外诈骗分子与境内受害人通联的桥梁,以获取几十、上百元好处费。目前警方已抓获多名犯罪嫌疑人,其中既有组织者,又有参与者。
“侦查发现,打着‘招工’‘兼职’名义的广告通过网页和社交媒体大量传播,声称不需要任何技术和资金投入,只要提供手机和银行卡、电话卡就能轻松挣钱。个别青少年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沦为诈骗分子的帮凶,有的涉嫌犯罪。”杜泽松说。
警方提醒,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整体形势依然严峻,诈骗技术和手法花样翻新,迷惑性极强。青少年要增强法律意识,特别是要抵制诱惑,切勿因蝇头小利误入歧途。
防诈不从诈,才能快乐过暑假。广大青少年要做到不当电诈“受害者”,更不沦为电诈“工具人”。家长们也要注意假期中对孩子网络行为的关注,共同了解学习反诈知识。一个安全而愉快的假期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共建。
擦亮眼 避免境外高薪诈骗
“到境外走私黄金”“月入过万”“一趟五六千”“稳赚不赔”等涉及境外高薪招聘的骗局近年来多发。诈骗方式主要为老同学、发小等熟人发来赚钱邀请,一旦联系上对方后,他们只会告诉受害人工作有多诱人,但不会告知这其实把受害人强行偷渡至电诈案件高发的国家和地区,从事电诈、网络赌博等犯罪。如果完成不了任务,会吃不上饭,甚至被毒打,家属还会被敲诈勒索。如在聊天软件、社交媒体上看到这种工作简单、报酬丰厚的出境务工招聘信息,需要高度警惕和多方核实招聘信息真伪;如果发现需要偷渡出境,应果断拒绝并及时报警求助。
看到境外招工信息,首先可通过商务部官网查询相关派遣公司是否列入“国家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名录”,仅凭对方提供的表格资料,并不能证实公司的正规性。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的名单向社会公布,是可以查询到的。在商务部官方网站“机构设置”里面,选“合作司”,“在线查询”里面有“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名录”,点击第一个“企业名单”,所有合规的有经营资质的企业都在里面,是按照省进行统计的。
各国劳务派遣政策存在差异,具体求职政策可以通过相关国家大使馆或官方网站进行求证。任何旅游签证都不能等同于境外劳务签证,求职者需分清签证类型避免被蒙蔽。求职者应避免通过不知名网站和非官方注册的社交账号求职或缴费,谨慎提供个人信息。
(综合新华社、《牡丹晚报》、庆元公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