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城区全景。

塘坝村农耕文化广场。

雨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阅读活动。

草坝镇塘坝村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青江街道沙湾路社区开设暑假公益托管班。

青江街道土桥社区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
青衣江畔,千年古城雨城沐浴新时代荣光,绽放出璀璨的文明之花。漫步其间,曾经的斑驳老墙披上“文明新衣”,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理论宣讲“声”入人心,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文明新风吹遍乡村,街头巷尾涌动着融融暖意。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精神文明建设在这里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寸土地,为雨城注入了无限活力与希望。
老旧小区蝶变焕新、基层治理精细入微、淳朴乡风滋养沃土、文明实践蔚然成风,雨城区以“绣花功夫”绘就精神文明的时代画卷,让发展的硕果惠及千家万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从“忧居”到“优居”:老旧小区蝶变重生
宽阔平整的道路、整齐排列的车棚、充满童趣的文化墙……走进雨城区,你会发现,那些曾经破旧不堪的老旧小区,如今已重焕新生,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诉说着城市更新的故事。
走进河北街道南二路社区新安巷大院,青灰色沥青路平坦延伸,粉饰一新的楼栋排列整齐,与平整的路面相映成趣。健身区,居民们笑声朗朗;阳光下,孩童嬉戏追逐。在此居住几十年的曾婆婆,看着新安装的监控探头,感慨万千:“从前坑洼路、乱停车、垃圾满地,愁得人睡不安稳。如今路平了、门岗严了、监控亮了,心也跟着踏实了!”
这样的“重生”故事,在张家山路200号大院同样上演。这个曾因企业破产而遭遗弃的“失管小区”,受益于雨城区“一院一策”改造政策,党员干部逐户问需,量身定制方案,如今已蜕变为设施完善、点缀着文化墙与休闲角的美好家园。
鸟鸣清脆,人声和悦,新安巷等一批老旧小区的华丽转身,成为雨城蝶变的典型样板。曾经“遗忘的角落”,如今柏油路宽阔平整,绿化带生机盎然,健身器材、儿童乐园、休闲座椅一应俱全。
“变化很大,可以说是翻天覆地,就好像住进了新的家园!”居民赞叹道。雨城区不仅重“面子”更重“里子”,小区的宣传栏、文化墙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滋养心田。与此同时,市政主干道提升、公园绿地营建、综合管廊铺设、农贸市场规范管理……城市筋骨日健,品质日新,市民宜居梦触手可及。
自“管治”迈向“善治”:细微之处见真章
精细化的基层治理,恰似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在雨城区的城乡肌理间穿针引线,绣出一幅共建共享的和谐新图景。
在青江街道汉碑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笑意盈盈地接待着前来办事的居民,耐心回应每一个诉求;另一侧的活动室里,居民们正跟着志愿者学剪纸、练书法,墨香袅袅中夹杂着阵阵欢语。“我们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就得用真心换真情,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社区负责人的话语里满是真挚。
“联包帮”工作机制,为社区治理注入了强劲动能。在金凤小区,工作人员常态化入户走访,逐户记下居民的急难愁盼,建起“一户一册”民情档案,政策宣讲、关爱帮扶等服务顺着档案“精准滴灌”到家门口。每月开讲的“警民说事室”里,街道、社区、居民三级议事平台热热闹闹,你一言我一语间,民意诉求有了出口,居民也从治理的“看客”变成了“主角”。
武安街34号大院,往昔墙面斑驳、杂物堆积,经过精心治理与改造,如今焕然一新,墙面洁白,杂乱角落变成精致花园,公共空间合理规划,增设了休闲座椅、充电桩等设施。同时,志愿服务也常态化开展,邻里互帮互助成风,居民切实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温馨。
治理的温度,更在人文关怀中流淌。西城街道,西大街家风馆翰墨飘香,成为涵育新风、传递正能量的精神殿堂。历代名人家训、本土家风故事润物无声,引导居民树立崇高家国情怀。家风故事分享会、主题文艺演出常态化开展,文明新风如春风拂面。这个2022年开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已成为西城居民的精神家园。
城市管理亦见“绣花”功夫。雨城区深化城市管理“街长制+网格”模式,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为支撑,推进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社区网格员与城管队员日常联动巡查,对背街小巷的卫生死角、乱堆乱放等问题“即发现即处置”,极大地提升了市容市貌。同时,在背街小巷划定临时便民经营点,既规范了秩序,又留住了烟火气。更令人欣喜的是街头文明的悄然养成,斑马线前,车辆自觉礼让;公共场所,市民举止得体,点滴细节,折射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气象新作为。
让“颜值”变“气质”:文明乡风塑形铸魂
沿着蜿蜒山路走进碧峰峡镇,层峦叠嶂间,民宿院落花木扶疏,“文明户”的红色标牌在绿树掩映下格外醒目。在碧峰村,生态巡逻队每日穿梭于竹林茶园,劝阻游客不文明行为,宣讲环保知识;每到周末,碧峰峡景区入口的文明志愿服务岗总会迎来身着红马甲的村民,他们义务为游客提供向导服务,用微笑和热情展现着雨城乡村的文明气质。
穿过青石板路,岁月在上里古镇的飞檐翘角间流淌。这里不仅有“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遗韵,更以“孝文化”“村史馆”为载体,让文明新风与古镇肌理深度融合。每逢传统节日,上里古镇茶马古道巡游、背夫行为艺术、浣女洗衣等系列活动轮番上演,古戏台上川剧变脸、民俗小品精彩绝伦,让外地游客、当地村民感受到浓浓的民俗文化氛围。如今的上里,不仅是游客眼中的“水墨古镇”,更是村民心中崇德向善的精神家园。
踏入草坝镇桂花村,美丽乡村画卷徐徐铺展:整洁村道串联白墙黛瓦,文化广场舞姿翩跹。垃圾分类点前,村民李大姐熟练分拣,笑容洋溢:“咱村不光环境美了,精气神更是昂扬向上!”这变化的背后,是村干部不厌其烦地入户示范,终使垃圾分类成为新习惯。
桂花村的蜕变,仅是雨城沃土乡风文明之花盛放的其中一朵。草坝镇塘坝村、周公山镇余家村今年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塘坝村用“身边好人”的感人事迹春风化雨,“道德讲堂”月月开讲;余家村巧设“文明积分”,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皆可积分兑换,激发崇德向善内生动力。走进多营镇五营村,“五星级文明户”的荣誉牌熠熠生辉,由村民代表组成的评委会按十项标准公正打分,引领争创热潮。在大兴街道顺路社区,新建的社区书屋成为傍晚“精神粮仓”,居民或研读农技,或品味书香;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既传承文脉,更丰盈了闲暇时光。
累累硕果印证耕耘。雨城区已培育3个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40个市级文明村。乡村“颜值”与“气质”并重,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不息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滋养。雨城区文明办主要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典型引领、环境提升、文化浸润,让文明新风遍拂雨城乡村的每个角落。
由“志愿”滋养“自觉”:文明实践传递正能量
晨曦微露,社区养老中心的志愿者带领老人舒展筋骨;华灯初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传出孩子们的欢歌笑语……雨城的大街小巷,文明实践是最亮丽的风景线,心理疏导、健康咨询、环境清扫,点滴行动传递着城市的温度与友爱。
这蓬勃力量,根植于星罗棋布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雨城区建成1个中心、13个所、122个站,实现全域覆盖。依托136个阵地,雨城区构建了“理论宣讲+文化惠民+志愿服务”融合矩阵。“党的创新理论进万家”活动宣讲2万余场,惠及20万人次;精心打造13个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8+N”志愿服务队伍依托“四单机制”(“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机制),精准对接解决1400余项民生诉求,温暖百余户特殊家庭。
文明实践队伍日益壮大,汇聚“五老”、巾帼、退役军人、应急抢险、文明单位等多方力量。“理论宣讲服务队”由退休教师、老党员组成,他们走进社区、学校,用亲身经历讲述红色故事、雨城变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巾帼服务队”聚焦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定期开展“童伴妈妈”“亲情陪伴”活动,去年以来已服务200余户家庭;“青年先锋队”除了高考护航,还常年走进乡村学校,开展“课业辅导+红色故事宣讲”志愿服务活动,在节假日化身景区“文明引导员”,为游客指路、讲解,擦亮雨城旅游名片。全国文明单位四川华峰物流,依托“小牦牛红色驿站”融合文明实践与科技赋能,勇当履行社会责任的“践行者”,先后开展扶贫济困捐物实践活动,总资金超500万元,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间接机会3600余个……点点滴滴的付出,让雨城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更加鲜活。
老旧小区焕新颜,宜居梦圆;基层治理见微光,和谐曲扬;文明乡风塑形魂,沃土生香;文明实践暖全城,大爱无疆,雨城区精神文明建设正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情诠释。青衣江水奔腾不息,文明之花常开长盛。展望前程,雨城区将持续深耕文明沃土,涵养城市品格,让每一位市民在共享发展荣光中,收获更充盈的获得感、更踏实的幸福感、更牢固的安全感,共谱新时代文明雨城的壮美华章。
(雅安市雨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