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9时,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严陵镇悦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墨香阵阵,20名孩子在文明实践志愿者指导下学习画团扇。孩子们手执彩笔将花朵、大海等元素勾勒于扇面。三年级的舒辰举着作品高兴地对记者说:“这里朋友多,每天能学新东西,我特别开心!”
这场热闹的手工课,是威远县“阳光伴护 快乐成长”寒暑假系列文明实践活动的生动一幕。5年来,威远县开启“官方带娃”模式,破解了农村(社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职工子女“看护难”问题。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开展“阳光伴护 快乐成长”寒暑假文明实践活动5200余场次,2.6万人次志愿者参与,8.8万名未成年人受益。
精准育人 构建成长服务生态
“今年的课程,不到1小时名额就报满了!”悦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宋丽萍的话道出了活动热度。威远县建立需求清单机制——通过“威远融媒”APP、社区走访等渠道收集家长诉求,形成62项课程清单和212项服务清单,动态调整活动内容,响应民生关切。
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威远县打造分层分类的服务体系。低龄儿童在新店镇学扎染、彩泥;青少年走进无花果智能大棚,在百胜药业基地制作中药香囊;小河镇为留守儿童设计“AI诈骗模拟”课,提升防护能力;界牌镇南强村“防溺水”小课堂,帮助农村孩子轻松掌握自我保护技能,多样化活动让孩子们全面发展。
杉树坳社区居民林丹表示:“孩子放下手机捡起书本,我们家长也能安心工作。”
“既解了家长的忧,又暖了孩子的心。”威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刘波表示,“阳光伴护 快乐成长”已从简单的假期看护,成长为集思想引领、文化传承、实践育人于一体的品牌项目。
协同联动 构建全域服务网络
破解“看护难”的关键,在于建立高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威远县创新构建“党委+部门+社会”三方联动体系,由县委宣传部统筹,联合团委、工会、教育等部门,携手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及企业共建实践基地。远歌农业集团与向义镇水口村、国网电力威远分公司与新店镇民富村的结对共建,让服务精准触达农村留守儿童。
全县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3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与文化广场、研学营地、“甜城宝贝屋”等阵地串联融合,形成多维服务平台。整合涵盖高校学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五老”人员等方面的1.5万名志愿者组成专业师资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普知识、心理健康、安全教育、音乐美术……严陵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副镇长周晓霞介绍,在今年的活动中,仅严陵镇悦城社区、吴荣路社区、杉树坳社区、凤凰路社区、三河路社区五个社区就开展了60余场次不同类别的活动。
“早出晚归顾不上娃,现在社区帮着管,上班再无后顾之忧。”吴荣社区居民翁建平道出了家长们的心声。
场景创新 打造立体实践课堂
资源整合为服务落地奠定基础,而场景创新则让教育真正“活”起来。从“校内书本”到“校外天地”,威远县推动五育融合,让教育在生活场景中自然生长。在城区吴荣路社区的“科幻绘画”课上,志愿者用动漫视频讲解光的反射原理,志愿者李其洋表示:“希望帮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科学规律。”该社区还开展了“声音魔法”“小主持人”“记忆大师”等多彩活动,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等能力。
实践课堂还延伸至乡村田野、道德讲堂。在向义镇水口村大棚里,农技师教孩子们辨认蔬菜品种,讲述现代农业科技;四方村史料陈列馆内,200余件充满年代感的展陈,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农耕文化传承和无花果产业的发展历程;在川威工业基地里,钢铁冶炼历史讲解让“工业强国”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萌芽。在严陵镇三河社区,孝老爱亲模范蔡小彬、内江水稻专家杨华德等感人事迹,让孩子们深受触动。
除此之外,实践课堂还深入非遗传承现场,让文化自信扎根童心。花椒种植、灯芯草编织等20余门技艺课程让孩子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市级非遗“李家拳”、石坪山歌等内容的融入,形成“实践+文化”的育人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