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其中提到,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各级政府、媒体、平台、制作机构、社会团体乃至普通大众等都积极利用微短剧,怀着最朴素的情感,加入抗战题材微短剧创作,推动微短剧成为大众表达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极大丰富了主旋律表达的维度。然而,近期一些涉及抗战内容的竖屏微短剧出现问题,例如,部分抗战题材微短剧存在极强人设,剧情过于追求所谓戏剧张力等问题,让用户产生“神剧”观感。对此,国家广电总局再次重申了相关内容审核要求,各级广电管理部门要落实监督责任,微短剧行业市场主体要落实播出、制作、宣发的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把关。
有些抗战题材微短剧何以成“神剧”?有何负面影响?该怎么防范?这些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现象篇 “神剧”不该在微短剧中死灰复燃
◎ 董宏达
说到抗战“神剧”,不少人会第一时间想到过去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其中的“神剧”并不鲜见,诸如“手撕鬼子”“扑克牌杀鬼子”“子弹拐弯”“石头炸飞机”等情节犹在眼前。国家广电总局多次着手整治后,抗战长“神剧”慢慢消失。想不到如今,曾被诟病的“神剧”竟在微短剧中死灰复燃,其“悬浮设定”“幼稚剧情”等正在重蹈抗战长“神剧”的覆辙。
据红星新闻报道,从今年4月开始,陆续有抗战题材微短剧上线播出,如《剿灭鬼子》《我在登高村打鬼子》《男女老少打鬼子》《七七事变,师父让我下山》等等。在一些微短剧中,老百姓用弹弓、大刀和“速成武术”等就能击退持枪日军,还有人拿着手机给1944年的人“剧透”胜利……为放大正面角色的光环,刻意弱化、矮化反面角色的战斗力和智商,把浴血奋战的历史简化成“过关游戏”。
这类微短剧看似在“弘扬正能量”,实则用夸张到失真的情节解构历史,有的让主角凭借“超能力”轻松碾压敌人,把残酷战争变成个人英雄秀;有的用戏谑口吻调侃侵略者,将民族苦难降格为廉价笑料。这种“低级红”看似立场正确,却因脱离历史真实而沦为空洞之物;而“高级黑”则更具隐蔽性,通过歪曲细节、矮化英雄等方式,悄悄消解着抗战历史的严肃性。
抗战历史的震撼力量,从不在“手撕鬼子”的夸张噱头里,也不在“子弹拐弯”的离奇设定中,而藏在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愈发清晰的细节里。真正能穿越时空打动人心的,是“地道里”那盏摇曳的煤油灯,是战士军装袖口磨出的毛边,是母亲送别儿子时攥皱的手帕……这些具体的细节,是历史最本真的模样。
电视剧《四世同堂》里祁老太爷偷偷藏起的那袋白面,藏着沦陷区百姓对生存的坚守;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大碗喝酒时溅在衣襟上的酒渍,透着草莽英雄的铁血柔情;电影《1942》里灾民手中那碗浑浊的米汤,盛满了战争带来的苦难。这些细节没有宏大的口号,却让观众触摸到战争的真相,它不是屏幕上的枪林弹雨特效,而是浸透在日常生活里的煎熬与抗争。
细节的力量,在于它能建立起情感的桥梁。电影《鸡毛信》里海娃藏信时的慌张与倔强,让少年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电影《地道战》里村民们反复琢磨地道结构的认真劲儿,比任何战术解析都更能诠释“人民战争”的深意。这些细节之所以动人,在于它们符合生活逻辑,贴近人性本真。战士会疼,百姓会怕,但在绝境中迸发出的勇气,才更显珍贵。优秀的创作者懂得,不用刻意拔高人物,只需还原他们在历史情境中的真实选择,伟大的精神便会自然生长。
原因篇 抗战新“神剧”是老问题的新延续
◎ 江德斌
如今,抗战题材微短剧的“神剧化”倾向,是老问题在新载体上的延续。
流量至上,迎合“爽感”需求。在流量至上的商业模式下,不少微短剧创作方抱着“赚快钱”的心态,为吸引观众眼球、提高点击率,采用夸张离奇的情节刺激观众的感官。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自带民族情绪,容易激发观众共鸣。部分创作者为追求“爆款”,刻意强化“手撕鬼子”“子弹拐弯”等荒诞情节,用极端化的“爽感”刺激观众,导致剧情越来越离谱,缺乏逻辑性与科学理性。
创作门槛低,缺乏历史敬畏。传统影视剧制作周期长、流程多、投资大、内容门槛高。而微短剧制作周期短、成本低,大量草根团队涌入,其中一些创作者对抗战历史缺乏基本认知,缺乏历史敬畏之心,不惜违背历史常识,甚至将严肃题材娱乐化,编造出各种离谱情节。例如,在某些微短剧中,抗日战士妆容精致、衣着光鲜,战场如秀场;敌人则被丑化成滑稽小丑,战争残酷性被彻底消解。
创作能力有限,艺术水平低下。不排除也有创作团队想创作出质量较高的抗战题材微短剧,但由于自身创作能力不足,他们无法通过剧本打磨、表演训练以及严谨的叙事、高超的拍摄手段等去展现抗战历史的复杂性,只能依赖夸张的设定、脸谱化的人物和荒诞的剧情来博取眼球。
热衷于跟风所谓的“爆款”,抄袭模仿盛行。微短剧的寿命较短,加之不少创作团队缺乏原创精神,一味追逐市场热点牟利,每当某类抗战题材微短剧成为“爆款”后,立即会有创作团队争相模仿,导致大量剧情雷同、人设相似的作品扎堆出现。部分创作团队为快速变现,直接照搬热门影视剧的剧情设定,有的将经典抗战剧的情节压缩改编,有的甚至直接抄袭网络小说的桥段。在跟风创作的影响下,抗战题材微短剧中的人物形象、剧情等越来越固化,题材严重同质化,失去多样性和创新性。
平台算法偏好机制作祟,促使内容走向“歧路”。短视频平台的推荐算法,本质是“用户偏好强化器”,夸张猎奇、情绪强烈的内容往往能带来更高的用户黏性。如此一来,算法倒逼内容“内卷”,当某类“神剧”桥段(如主角以一敌百)能够刺激用户情绪并获得高流量后,大量创作者会主动迎合算法,迅速吸收荒诞离奇的桥段,将其加以改造利用,形成“一剧比另一剧更夸张”的“内卷”循环,只为在算法竞争中脱颖而出。
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抗战题材微短剧“神剧化”。文艺创作要先坚守艺术良知,承担社会责任,在创作中坚决规避相应问题,才可能有满意的市场回报。
后果篇 抗战微短剧变“神剧”的多重危害
◎ 樊耀文
微短剧凭借短平快的节奏、低门槛的制作和便捷的传播方式,为大众表达家国情怀提供了新的出口,丰富了主旋律表达的维度。但抗战题材微短剧陷入“神剧化”泥沼,其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
“神剧化”抗战题材微短剧稀释了民族苦难本该有的厚重分量,让历史变得轻飘飘。抗战历史是不容亵渎和歪曲的集体记忆。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承担着传承抗战精神、铭记历史教训的重任。“神剧化”的作品却将家国叙事矮化为个人复仇的伪主题,把民族大义简单粗暴地植入玄幻、戏说等情节中,消解了抗战历史的严肃性和厚重感。
从受众角度来看,青少年是微短剧的重要受众群体。他们正处在价值观、历史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相对较弱,极易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神剧化”的抗战题材微短剧充斥着“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等剧情,会让青少年误以为战争就是一场轻松的个人英雄秀,从而忽略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先烈们为夺取抗战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进而形成错误的历史认知和扭曲的价值观。长此以往,我们的后代可能无法真正理解那段历史的意义,抗战精神也难以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和弘扬。
对成年观众来说,“神剧化”的抗战题材微短剧是对智商和情感的双重冒犯,让他们难以从剧中体会到抗战精神的内涵,久而久之,很多观众对这类题材文艺作品的信任度会不断下降。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而言,“神剧化”的抗战题材微短剧是对艺术创作的亵渎。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特别是针对那些意义极其深远、对国内国际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历史事件进行艺术创作,需要在尊重、敬畏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这样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价值的作品。当创作者为了追求眼球和流量,把现代设备和技术粗暴地嫁接到抗战场景中,比如让主角用手机定位日军、凭借网络游戏中的进攻方式“以一敌百”,不仅违背了基本的军事常识,还让剧情变得悬浮、脱离实际,这就是对艺术创作底线的践踏。
“神剧化”的抗战题材微短剧放弃了对历史深度和人性光辉的挖掘,只追求表面的刺激和噱头,不仅难以在艺术长河中留下痕迹,更是对死去的千万忠魂的亵渎。
防治篇 多方协同守护历史记忆和文艺底线
◎ 舒爱民
如何防范和治理抗战题材微短剧沦为“神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其一,强化监管机制,筑牢审核底线。国家广电总局的《管理提示(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已明确要求杜绝现代技术粗暴嫁接、摒弃悬浮设定。这个要求需要进一步细化落实。可建立历史专家联合审查制度,邀请军事史学者、抗战亲历者或后代等对涉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微短剧进行史实把关;设立负面清单,对“超人化”“穿越装备”等典型问题进行精准打击,并定期更新典型案例库供创作者参考;完善追责机制,对违规作品实施下线处理,对相关制作方进行约谈,并对相关制作方、平台方进行公示,形成震慑效应。此外,可以借鉴影视行业分级制度,对历史题材作品设置更高审核标准,确保创作不越红线。
其二,重塑创作价值观,回归历史真实。文艺创作绝非“流量游戏”,创作者应摒弃“爽感至上”的扭曲逻辑。通过行业培训与主题研讨会,引导创作者理解抗战历史的复杂性。例如,组织创作者参观抗战纪念馆、采访老兵等,增强其对历史细节的感知力,挖掘真实历史细节与人性光辉。唯有将历史真实作为创作根基,方能避免陷入“神剧”误区,让作品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
其三,压实平台责任,优化算法与审核流程。微短剧平台需打破“唯流量论”的推荐机制,建立内容质量与价值观双重评估体系。可引入第三方机构对作品进行多维度评分,将历史准确性、价值观导向纳入推荐算法,并占较大权重。加强AI技术与人工审核的结合,对涉嫌历史虚无、荒诞情节的剧作进行前置拦截。例如,通过AI系统识别“徒手接炮弹”“现代科技穿越”等关键词,自动触发人工复核。同时,开放观众举报通道,对举报内容进行快速响应。
其四,培育公众的历史素养,激活社会监督力量。通过学校历史教育、主流媒体宣传等渠道,提升公众对文艺作品历史真实性的鉴别能力。不妨在中小学历史课程中增加抗战影视作品分析模块,引导学生辨别历史事实与虚构情节;主流媒体可开设专栏,邀请专家解读“神剧”的危害,培养公众的批判性思维;鼓励观众对“神剧”现象进行理性批判,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发声,形成抵制劣质作品的舆论氛围。
其五,提升创作价值,以优质内容占领市场。鼓励创作者深耕抗战题材的深度价值,用细腻叙事传递历史温度。相关部门可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尊重历史、艺术水准高的抗战题材微短剧给予支持。
当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历史的庄严与文艺的真诚方能共存,我们方能以正确的姿态,向抗战先烈致敬,向历史真相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