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赛,别有了激情丢了文明

    编者按

    眼下,体育赛事热度持续攀升:中超联赛激战正酣,“浙 BA”“苏超”“赣超” 等地方赛事如火如荼,成都世运会也即将于 8 月 7 日拉开大幕。赛场内外,福建厦门、山东青岛等城市陆续发布文明观赛公约与倡议,让 “文明观赛” 成为与赛事热度同频的焦点议题。赛场不仅是竞技的阵地,更是展现城市文明、国民素养的窗口。 如何以理性热情守护赛场温度,用文明言行涵养赛事生态,值得每一位参与者深思与践行。

文明让比赛更精彩  朱慧卿 作

    文明观赛的意义——

    以文明观赛托举圆满的比赛

    ◎ 许兵

    赛场之上,真正的胜利是什么?对运动员来说,在赛事中突破自我,便是最真切、最强大的胜利。赛场之下,观众的真正胜利则是构建文明的观赛生态。因为赛场本是一个共同体,球员、裁判与观众同为其中一员,一场比赛的圆满,离不开文明观众的托举。

    体育竞赛从来不是简单的胜负游戏。运动员在场上的奔跑,既是速度和技能的较量,也是对规则的躬身践行;观众在看台上的呐喊与助威,既是对比赛的“加油”,也是营造和谐观赛环境、确保自己拥有良好体验的必要。观众的声浪若失去文明,不仅损害赛事形象,还会减损比赛之美。

    尽管大型体育比赛被视为社会情绪的“解压阀”,令人热血沸腾,但也不能以“激情”为名,行“暴力”“侮辱”之实,让本应绽放人性光辉的绿茵场,蜕变为情绪的宣泄场。有的球迷对球员及其家人进行肆意辱骂,或宣扬地域对抗对立,让看台氛围从热烈支持演变为过度对抗、情绪化表达,不仅败坏球迷群体的整体形象,玷污体育比赛本身的纯粹性,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遵守赛场秩序,是尊重竞技精神的体现。竞技精神的真谛,在于对规则的敬畏、对对手的尊重。尊重规则就是尊重对手、尊重自己,更是对体育精神的守护。欢呼声可以震耳欲聋,却不能成为暴力的帮凶;支持可以旗帜鲜明,却不能化为伤人的利器。体育竞技最动人的地方在于,胜者为王,败者亦非寇,不以成败论英雄,当失败者向胜利者伸手时,全场都应响起掌声,这样才能让竞争保持纯粹,令对抗不失尊严。

    绿茵场也是检验公民文明素养的赛场。那些关于文明观赛的倡议与公约,从来不是对激情的束缚。就像足球需要边线界定范围,文明观赛的规则,是为了让体育的魅力不受干扰地绽放。体育赛事赋予我们的,不该只有胜负带来的短暂快感,更该有在集体中守护秩序的成长与成熟。当比赛终场哨响,留在人们记忆里的,不该只有比分牌上的数字。那些关于尊重、理解与克制的瞬间,那些在喧嚣中守住的底线,才是体育赛事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

    从古希腊奥林匹克的圣火,到现代体育赛事的薪火相传,体育盛会始终是人类文明交融的圣殿。期待每位观众在表达激情与守护文明之间寻求平衡,适度喝彩、有序离场,用掌声致敬选手的拼搏,用行动守护赛场的和谐。当每次欢呼都成为文明的注脚,每声哨响都化为文明的鼓点,比赛无疑会更精彩。

    文明观赛的炼成——

    多管齐下营造文明观赛氛围

    ◎ 杨兴俊

    体育赛事的激情与魅力,不仅在于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更在于观众与赛场共同营造的文明氛围。从制度规范到现场引导,从激励机制到宣传教育,文明观赛的氛围需通过系统性、精细化的举措来打造。

    制度规范筑牢行为边界。制度是文明观赛的基石。各地不仅要发布《文明观赛公约》等,还要细化禁止性条款,明确禁止携带危险品(如鞭炮、管制刀具)、禁止攀爬围栏、禁止投掷杂物等行为,并针对不同赛事的特点补充完善。要强化法律衔接,对严重不文明行为(如挑衅、辱骂、诋毁、诽谤、煽动对立、引战、斗殴等)明确法律后果,与治安管理处罚方面的法律等衔接,形成震慑。制度规范不仅要“堵偏门”,更要“开正门”,通过倡导使用文明助威方式、尊重裁判裁决、赛后有序退场等,引导观众将热情转化为理性支持。

    现场引导化解潜在冲突。赛事现场需兼顾刚性管理与柔性服务,设立文明引导员是关键一环。从入场到离场,文明引导员需提供全程服务:入场时协助安检;赛中巡视观众席,及时制止不文明行为;散场时疏导人流,避免拥堵。引导员还承担着“环境维护者”的角色,如擦拭座椅、清理垃圾、复位脱落地灯,减少观众因环境杂乱引发的烦躁情绪;对饮料洒落、儿童哭闹等突发情况快速响应,避免小事升级为冲突。结合智能手环、定位系统等技术,引导员可实时接收观众的求助信息,快速定位问题区域。在大型体育赛事中,通过热力图分析观众密度,提前调配引导员至高风险区域,做到防患于未然。

    激励机制激发文明自觉。单纯刚性约束可能引发抵触,而激励则能将文明从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求。从实践效果看,“苏超”赛事推出的“文明积分”模式值得推广,球迷通过捡拾垃圾、主动让座、遵守观赛礼仪等行为积累积分,可兑换签名球衣、纪念徽章等周边产品,或获得优先购票权。有的赛事还开展“文明观众之星”“最佳观赛区域”等评选,通过大屏幕展示、颁奖仪式等方式公开表彰。还可与赛事赞助商合作推出“文明观赛套餐”,如凭积分享受餐饮折扣、免费停车等福利,将文明行为与日常生活消费挂钩,扩大激励覆盖面。

    宣传教育培育文明习惯。文明观赛意识的养成,需要“润物细无声”。通过在赛场入口、座椅背面、电子显示屏等处循环播放文明观赛动画短片,张贴倡导文明观赛宣传标语等,将抽象规则转化为情感共鸣。用心挖掘观众中的文明典范,制作微纪录片或短视频,通过真实案例传递“文明从我做起”的理念。在赛前或中场休息时开展文明知识问答、助威口号创意赛等活动,观众通过手机参与答题或投票,获胜者获得小礼品,这种互动能加深对文明观赛的理解和认同。

    当制度规范筑牢行为边界,现场引导化解潜在冲突,激励机制点燃文明热情,宣传教育培育文明习惯,赛场将不再是简单的竞技场,而成为传递文明理念的舞台。

    文明观赛的带动——

    以青年之力为竞技文明喝彩

    ◎ 孔德淇

    当前,各类体育竞赛激战正酣,无数青年的身影活跃在赛场内外。在看台上,作为观赛主力军,新时代青年必须在文明观赛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以青春之力托举竞技文明,让每一份热情都传递正能量,让每一声喝彩都彰显高素质。

    体育竞技场也是文明的赛场。竞技文明的内核,在于对拼搏的敬畏、对超越的礼赞,而青年的热情正是激活这一内核的重要动能。青年眼中的赛场,不止于胜负输赢的表层较量,更承载着人类对极限的突破与对精神的淬炼,当运动员带伤咬牙完成比赛,青年的掌声是对永不言弃的深刻共鸣;当弱势一方拼尽全力缩小差距,青年的呐喊是对挑战自我的由衷致敬。这种不被结果“绑架”的热情,让竞技超越“以成绩论英雄”的功利狭隘,成为传递勇气与坚韧的纽带,更让体育的人文光辉穿透胜负的迷雾,直抵文明深处。

    青年的热爱,更彰显于对体育本质的坚守,这是塑造竞技文明的关键支撑。他们既为本土运动员的胜利欢呼,亦为客队成员的高光时刻动容;既因精彩配合而沸腾,也因公平竞争而感动。这份兼容并蓄的胸怀,绝非简单的“中立”,而是让赛场摆脱了对立的桎梏,回归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精神本真,为竞技文明注入温暖而持久的生命力。

    倘若说热情是竞技文明的“火种”,那么青年的行动便是守护火种的基石。在赛场内外,文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为选择。主动扶起摔倒的观赛者,随手捡起散落的垃圾,用细微举动维护赛场的整洁与有序;用创意口号代替粗鄙言语,以统一助威消解零散喧闹,让助威声充满力量又不失温度。

    面对赛场上可能出现的躁动,青年更应该以理性之声引领方向,这是捍卫竞技文明的底线思维。当争议判罚出现时,不盲从起哄、不被情绪裹挟,而是用对规则的理解代替横加指责;当网络上出现不良观赛言论时,不沉默纵容、随波逐流,而是主动发声,用事实与道理澄清种种误解、抵制不良风气。青年的理性与清醒,是遏制赛场乱象的关键,只有他们站稳立场、明辨是非,才能守护好文明观赛的底线,引导观赛氛围向健康方向发展。

    青年以创新传播赋能竞技文明,是拓展文明观赛影响力的重要路径。身处信息时代,青年对新媒体工具的运用炉火纯青,能将文明观赛的理念转化为更易被接受的传播内容。或制作趣味短视频解析观赛礼仪,用幽默的动画演示如何恰当表达喝彩与遗憾;或发起线上话题讨论,以互动问答的形式普及赛场规则与文明准则;或创作朗朗上口的观赛口号,让文明理念随着旋律深入人心……这些创新传播,有助于打破传统说教式宣传的局限,让文明观赛的观念内涵以更鲜活、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渗透到各个圈层。

    青年的热血与活力,是竞技赛场最动人的注脚。从本土联赛到国际赛场,青年的每一分投入、每一次坚守,都是为竞技文明添砖加瓦。新时代青年既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文明观赛中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整个观赛群体提升文明素养。

 

当前:3版(2025年08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