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起搅动舆论场的热点事件,事因之小,风波之大,让人唏嘘。
“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持续两年,又是舆论审判又是法律起诉,7月25日,法院一审判决认定,涉事男生在图书馆内的行为不构成性骚扰,其动作存在“抓痒的高度可能”,驳回女生杨某某的全部诉讼请求,法院判决表明此前长时间对涉事男生的舆论审判基于“莫须有”;广西防城港“会车遇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事件,到头来真相竟是一起“亲戚相见不相识”的乌龙。
日常小事引发风波四起,底层原因其实还是恶念作祟,是对“得饶人处且饶人”文明底线的集体遗忘。
“一念之仁成圆满,一念之恶皆多输。”自古以来,我国推崇“该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宽厚哲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友善”是公民重要的价值取向。然而,纵观近年来的一些公共事件,原本可“云淡风轻”的小事,因戾气上头、报复升级,最终“一念之恶,众人陪葬”,这绝非孤例。原本“让一步”可以“救一命”,却偏偏走向最极端的结局。更严重的是,“一起毁灭吧”,不仅当事人双输,更占用了社会注意力,让戾气放大、文明蒙尘。
时代不断发展,文明和礼让愈发珍贵。
现代化带来了城市的繁荣、网络的发达,却暗藏着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甚至,“无理也能论三分”的强势和戾气,在某些人眼中成了解决冲突最简单的方法。原因何在?
网络机制的煽风点火。平台偏好传播“高能量”内容,愤怒、对抗带来流量。有些账号靠着“制造争议”吸粉,有些平台对极端言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原本只是个体的情绪失控,一旦被卷入到公共空间,就极易演变成网络狂欢式的攻击。
维权逻辑的变形变色。互联网中流传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不成文维权逻辑,一些人尽信之,本是出于保护自己,却因表达方式过激,反让自己陷入法律或舆论的泥潭。这也警示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民意,但不能纵容“谁声音大谁就有理”。
行为失范的有恃无恐。公共生活的摩擦,其实很多事上升不到法律和道德层面。然而,一些人崇尚“权力就是硬通货”“没有权力,也要‘拉大旗做虎皮’吓唬人”;还有一些人可能因为日常职场焦虑、生活负重不知如何排解,习惯把争执当尊严、把攻击当宣泄,习惯在线上线下挑拨矛盾、发泄情绪,眼中只有自己,没有社会和他人。
戾气就是戾气,只会引发极端情绪共振,最终人人自危。坚决反对以损人利己为落脚点的极端自私行为,让恶念、恶语被人唾弃,礼让的美德才能彰显,社会才是清朗空间。
现代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但是情绪审判代替不了程序正义,暴力只会让问题升级,和谐礼让才有未来。
正义的实现,不能依赖热搜的轮替,而是需要制度的托底。一方面,相关高校、行政机关等组织,作为矛盾的“第一线”,面对纠纷时的第一反应,应是还原真相、公正对待,而非心甘情愿被戾气“绑架”,在“和稀泥”中给出答复。高度重视、收到反馈、成立专班、调查复核,看似流程化的应对程序都应落到实处,实事求是面对问题。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对冲突性内容的流量倾斜应该理性克制,避免事件在“医学证据未出、司法未决”阶段就引爆传播,否则,理性被情绪淹没、反转不停,不仅消耗社会信任,更让真正的受害者维权艰难。
法律可以还人清白,“舆论私刑”断不可为。警惕“舆论私刑”,若低成本的恶意信息被不断散布传播,那么,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每次“发声”,应是基于对事实的陈述和对正义的渴求。一些打着正义旗号的有罪推定、恶意揣测,恰恰不是“善”而是“恶”。恶意就是恶意,被“有罪推定”式舆情“撕裂”的伤口,需要一个个公平公正的结果来愈合。
文明,是最强的社会“减震器”。文明的社会不是没有矛盾,而是有足够的智慧与温度,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别让你的情绪,替你的人生做决定,遇到纠纷保持理智,退一步其实并不是认输,而是为自己和社会赢得光彩和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