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据媒体报道,2025年10月28日,信阳师范大学将迎来建校50周年华诞,近日,该校针对往年毕业生发起校庆“千班万元”捐赠倡议。“千班万元”活动主要以毕业班级为单位,由各毕业班级联络人向所在班级校友发布捐赠倡议,自愿开展捐赠,对有意向开展捐赠的毕业班级,倡议捐赠目标数额不低于1万元。针对不同额度的捐款,校方将对捐款校友进行不同程度的答谢。
这一捐赠倡议引发争议。负责捐赠事项的校方工作人员回应称,此次捐赠活动秉承自愿原则和公益性,多少不限。8月6日,信阳师范大学为此公开道歉,声称“伤害了校友们的情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并停止了此项捐赠工作。
捐赠工作虽被叫停,但反思不能停:“千班万元”捐赠倡议错在何处?校友应该拿什么回报母校?高校该怎么培育校友捐赠文化?这起争议,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
一问
“千班万元” 捐赠倡议错在何处
◎ 苑广阔
信阳师范大学这一纸倡议书,将校友对母校的情感悄然量化,使原本纯粹的校庆活动蒙上功利色彩。大学校庆本应是师生共叙情谊、回顾办学成就的精神盛宴,不宜异化为一场以金钱衡量感情的“爱心竞赛”,否则,就是遗忘了大学最本真的价值追求。
在财政拨款有限、办学经费紧张的背景下,众多高校将开源的目光投向校友资源,这本无可厚非。
但问题在于,当捐赠被设定为“千班万元”的量化指标,当捐款额度与答谢规格直接挂钩,校友与母校的关系,就被简化为一种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引发争议后,信阳师大工作人员称捐赠活动“秉承自愿原则”,但“倡议目标数额不低于1万元”的表述,已经在无形中形成道德压力,那些经济拮据却心系母校的校友,是否会被迫在“量力而行”与“情面难却”的夹缝中艰难抉择?那些经济条件有限的校友所在班级,是否会因达不到“万元标准”而感到愧疚?那些参与捐款的校友是否会因捐款数额不同而被分为三六九等?这种将情感货币化的做法,实质上是对校友情谊的一种伤害。
校友与母校的情感纽带,本应是超越物质的精神连接。校友与母校之间真正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捐赠数额的大小,而是背后蕴含的精神价值。反观“千班万元”的倡议,它将校友对母校的感念之情,粗暴地折算为阿拉伯数字,使本应温暖的情感交流变成冷冰冰的数字游戏。当感恩被明码标价,母校在学子心中的神圣地位也将随之跌落。
健康的校友文化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自然生发的基础上,校友资源的开发完全可以在不伤害感情的前提下进行。大学举办校庆活动,若真为校友考虑,不妨将校庆重点放在搭建交流平台、展示办学成果上,而非设定捐款指标。须知,校友对母校的深情,体现在他们传播母校声誉的言行中,浸润在他们培养下一代的方式里,这些无形的贡献,远比捐款数额更为珍贵。
校庆的价值,不在筹集多少资金,而在凝聚多少人心。据报道,信阳师范大学更名才两年,正值树立新形象的关键时期,更应珍视校友情感这份无形资产。与其要求每个班级捐赠“万元”,不如敞开怀抱欢迎游子回家;与其按捐款数额分级答谢,不如让所有校友感受到平等的尊重。唯有卸下功利主义的枷锁,才能让校庆回归其本质——一场关于青春记忆、教育理想和精神传承的温馨聚会。
二问
校友该拿什么回报自己的母校
◎ 樊树林
校庆是全校师生和校友共同参与的盛大节日,能够加强校友与母校师生之间、校友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增进师生情、同窗情、校友情,提升整个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庆不该让其神圣目的和多重情感变味。每当校庆时,校友应该拿什么回报母校?这是值得思考的。
校友与母校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校友与母校的关系缔结,本质上应是一种双向的精神塑造。母校的学术氛围、校训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学子的生命中,成为融入灵魂的印记;学子毕业后对母校的回报,绝非只有资金捐赠一种形式,更可以是知识反哺、资源对接、精神传承等多元而富有创造性的方式,这样更有利于传承母校精神。
知识传承的接力,是校友对母校最质朴的回报。尤其是师范类大学的毕业生离校后,传承母校的治学精神,将母校的学术火种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这是一种必要的回报。一些大学让在相关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校友,带着自己的成果走进母校课堂解读课本里的知识,这种“校友导师”在薪火相传中,传承着母校的知识和治学精神。有的大学让校友重返校园,用职场经验与人生智慧为学弟学妹引路,让母校的育人链条在代际传递中不断延伸。
资源对接的桥梁,让母校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有的企业家对母校的回报,生动诠释了这种方式的价值,他们不仅在母校设立奖学金,还推动企业与母校共建相关实验室,将产业前沿需求与校园科研相结合。这种回报超越了单纯的物质资助,形成“母校培养人才—校友创造价值—反哺母校发展”的循环。当前不少校企合作项目的背后,都有校友在其中牵线搭桥,他们凭借自身的社会资源和学术积淀,为母校搭建起通向广阔领域的桥梁。
精神价值的传播,是校友对母校最持久的礼赞。母校的精神价值从来不是刻在校训墙上的文字,而是需要校友用一生去诠释的生命哲学。当校友离开校园后,用文字记录、用行动践行、用传承延续这种精神时,实则是在为母校构建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纪念碑。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深深植根于每一位清华人的心田,更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很多非清华人的精神灯塔。
母校与校友的关系,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关系。校友对母校的回报,从来不是简单的“报恩”,而是对共同价值的守护与传递。从老校友口述史里的校园记忆,到年轻学子在社交媒体上的“母校梗”互动,变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变的是对共同精神家园的守护。也正是这种守护,让每所学校都拥有独特的精神基因,让教育超越知识传递的层面,成为塑造民族灵魂的重要力量。
三问
高校该怎样培育校友捐赠文化
◎ 舒爱民
校友捐赠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持形式。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高校校友捐赠数额快速增长,已逐渐成为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资金来源。
信阳师范大学推出的“千班万元”捐赠倡议虽被紧急叫停,不过,这一事件像一面镜子,恐怕映照出当下国内高校校友捐赠文化中的种种困境:募捐目标过于功利化、筹资模式单一僵化,以及校友与母校的情感联结存在缺失。
那么,国内高校究竟该如何培育健康的校友捐赠文化?答案或许藏在“尊重”“真诚”与“长效”三个关键词里。
倡导校友捐赠,要尊重捐赠人的意愿,不强行摊派或变相摊派。“千班万元”捐赠的核心争议在于“自愿”与“指标”的矛盾。校方将班级捐赠目标设定为“不低于1万元”,看似自愿捐赠,实际上是一种变相摊派。当校友们在班级群里收到“倡议书”时,那句“自愿”无形中带有“道德绑架”的意味。这种“带着计算器谈感情”的做法不仅让捐赠变味,更玷污了校友对母校的情谊。
倡导校友捐赠,要真诚,重“心意”而非重“金额”。校友对母校的回报,不应被局限于捐款数字,若将回报焦点转向校友的多元贡献,或许会有不同结果:毕业班级可以联合组织校园讲座,校友企业家可以为学校提供实习资源,技术人才可以协助开发教育教学系统……金钱之外,时间、智慧、资源都是捐赠的载体。当校友感受到母校重视的是“心意”而非“金额”时,捐赠才能真正成为发自内心的善举。
健康的校友捐赠文化具有长效效应,不是校庆前夕的“突击式募捐”,而是一场需要长期耕耘的“情感投资”。首先,高校要构建校友终身服务体系。有的大学通过举办定期校友活动、校园记忆维护等,让校友与母校保持一定联系。当校友感受到母校的持续关注,而非只在需要钱时才被想起,捐赠意愿自然会提升。其次,募捐过程必须公开透明。每一笔款项的流向、具体用途、产生效果,都应及时向校友反馈。比如设立奖助学金的名单、教学设施改善前后的对比照片,这些细节能让校友看到“钱用在了刀刃上”。最后,要设计多样化的捐赠项目。小额月度捐赠、纪念项目冠名、专项研究资金资助等不同层次的选择,可以让不同经济实力的校友都能参与。当捐赠不再是“一次性任务”,而是持续的情感互动,校友捐赠文化才能真正生根。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育人,校友捐赠的本质是延续育人精神、激励学子回馈社会。信阳师大在致歉声明中提到的“捐赠应是轻松愉快的善举”,值得所有高校铭记。当募捐不再用金额“压人”,而是用校园回忆唤起责任;当答谢不再靠物质回报,而是以共同建设母校为荣,校友们才会从“被要求”转变为“主动捐”,捐赠才会从任务变为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