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8月6日,有网友发帖指出,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中有两处表述存在问题,引发关注。该网友认为,北大录取通知书中的“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系)专业学习”存在“句式杂糅”问题,“决定”“录取”“入”“学习”多个动词叠加,且“录取”不可接兼语结构,建议修改为“我校决定录取你为xx学院(系)专业学生”。通知书中“请你准时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存在“语序不当”和“用词不当”,建议将“准时”改为“按时”。北大回应称将接受网友建议并反馈给相关部门,后续将研究改进。
对此,有人认为这种语句表述问题无伤大雅,网友的质疑是吹毛求疵。实际上,作为国内知名学府的北大,真有必要好好对待网友的挑错,因为大学录取通知书代表着一个学校的脸面,再小的瑕疵也不应放过。
录取通知书作为高校最具仪式感的官方文书,是新生接触一所大学的第一份正式文本,承载着高等教育机构的文化品格与治学态度。当北大的录取通知书面临公众的语法审视,这场讨论已超越文字本身,触及现代大学的精神内核。
纵观近年来高校录取通知书出现的各类问题——从错别字、语法错误到表达逻辑缺陷,根源多在审查机制形同虚设。有的学校将通知书设计外包后缺乏专业审核,有的沿用多年的错误模板却无人质疑。这类现象暴露出部分高校在相关工作中存在思维惰性,将程序正确等同于实质严谨。须知,大学的管理水平与其学术声誉息息相关,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消解公众的信任。
普通网友敢于对北大的录取通知书“挑刺”,折射出社会语言规范意识的整体提升。当语言规范的监督目光从街头广告、媒体文章延伸到高校的相关文书,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
录取通知书的语言规范问题,表面上关乎表达技巧,实质上关乎治学态度。试想,当新生怀着憧憬捧读录取通知书时,若发现字句经不起推敲,关于大学文化品格与治学态度的第一课便蒙上了阴影。反之,一份经得起推敲的录取通知书,传递的是对学术的敬畏之心。
此次事件也为其他高校敲响了警钟,建议各校强化录取通知书等文书的审核,邀请语言学专家参与审定;定期更新相关文书模板,避免因循守旧导致表达固化;更重要的是培养行政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其理解规范表达与大学形象的关联性。这些举措看似会增加管理成本,实则是对大学品牌的长远投资。
小小通知书,承载千钧重。高等学府的尊严不在永不犯错,而在知错即改的坦荡。当新生们手持修订后的录取通知书踏入燕园,他们收获的不仅是一纸录取凭证,更是一堂无声的开学课:真正的学问,始于对一字一句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