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光芒万丈》

作家陈伟军的新著《我们光芒万丈》,是他继《少年奔跑在田间》《我想成为你的骄傲》等优秀长篇儿童小说后的又一力作。
作者将侯小阳与毛一蔓这对“冤家同桌”置于重组家庭的“同一屋檐下”,以他们磕磕绊绊、悲喜交加的成长与变化——尤其是从“追光”到“发光”的心理蝶变为叙事主线,匠心独运地把家庭变故与重组、自我否定与认同、社会关照与支持等编织成一张温暖而坚韧的网。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歌曲简单,生活如麻。正如作者所说:“虽然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想象中大大的世界,但心里也一定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极小空间,那里塞满了少年的心事和烦恼,成为一座不堪重负的‘心灵孤岛’。我想用文字的方式去点亮他们的这片小世界,努力照见他们的成长之路。”小说以民政部统计的十年间全国离婚登记数量达3800万对为现实注脚,将侯小阳与毛一蔓的“心灵孤岛”置于时代洪流中。他们对亲生父母能够复合如初的天真幻想,恰似悬在重组家庭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既折射出儿童对家庭完整性的本能渴望,又彰显出成人世界情感裂变对幼小心灵的巨大冲击。
诚然,儿童对父母的认知往往会经历从“理想化”到“去理想化”的过程,小说中大人们的不完美呈现,恰好加速了这一认知的转变,帮他们建立起了更真实的亲子关系模式。毛一蔓的父亲直言“爸爸不是超人,也会犯错,也会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你的难过”,以及侯小阳母亲在家长会上的哽咽道歉等,他们表现出的无奈与脆弱,实际上也暗示着代际关系的微妙变化——在心理成长这场“战役”中,父母的话语主导权往往会削弱,子女则会通过自我探索、老师教导与同伴支持等,获得与大人平等对话的资格。
小说紧扣时代脉搏,将心理诊疗功能融入校园生活。如社团成员在老师引导下进行“情绪温度计”测量,心理专家以“追光使者”身份参与故事讨论等,这种将专业心理干预嵌入日常叙事的尝试,既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说教,又为青少年提供了实用的“良方妙药”。当侯小阳在“追光社团”听到大家分享相似的经历时,他蓦然“感觉心里那扇一直紧闭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条缝,有光透了进来”。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与鼓励下,通过组建社团、帮助他人,实现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而最重要的是,在照亮他人的过程中,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小说《我们光芒万丈》的价值似已超越了文学范畴。它像一面棱镜,将家庭变故、学业压力、身份认同等时代症候折射成七彩光谱,让每个在成长中跋涉的灵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夺目的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