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斑驳旧巷到网红新景——
衡阳,用十年时光打磨文明新模样
◎ 本报记者 罗园

    数说衡阳

    改造老旧小区582个

    完成城镇棚户区改造1709户

    建成城市驿站60座

    建成“口袋公园”160个

    全国文明村镇27个

    全国文明单位27个

    8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

    51人(组)获评“中国好人”

    年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超13万场

    今年5月,衡阳市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10年中,衡阳以信仰为根、治理为要、民生为本,用砥砺奋进的笔墨,绘就极具衡阳“城色”的新时代文明画卷。

    老街古巷奏响文明传承之歌

    走进珠晖区苗圃街道保卫里,暖黄色的小平房、色彩斑斓的涂鸦墙、仿火车头的文创店、铁路博物馆……刷爆市民游客朋友圈的“出圈”场景让这里成为了网红打卡点。居民毛女士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随手一拍都是大片,像生活在画里。”

    然而,在70岁居民黎阿姨的记忆中,保卫里曾是衡阳铁路家属房片区,屋舍破败、道路破旧。经过改造后的保卫里,在多数居民心中有了全新模样:“没多花一分钱,就像住进了新小区!”

    保卫里的蜕变,源于衡阳对城市文脉的深度挖掘。作为抗战时期粤汉铁路职工聚集地,“保卫里”之名承载着保家卫国的历史记忆。改造过程中,修旧如旧的理念贯穿始终,苏式建筑、工矿筒子楼的风貌得以保留,同时融入清新文艺元素。文化长廊、“口袋公园”、铁路主题墙绘等设施的完善,让旧房变新房、社区变景区。

    这种“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也悄然唤醒城市沉睡的“边角地”。秉持“最小干预、最大保护”的理念,衡阳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将老街旧巷打造为集观光、消费、娱乐于一体的综合空间。

    曾见证衡阳商业繁荣的老街中山路,通过修缮衡永郴桂道署旧址、打造夫之巷船山文化地标,将历史脉络融入街区肌理。漫步其中,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往昔的繁华。

    东洲岛苏州湾老街则以漕运文化为魂,古风建筑与现代餐饮、文创店铺交相辉映,成为“活态博物馆”。市府路文化街区更以“夜经济”为亮点,让历史韵味与市井烟火共融共生。

    重新修缮的福寿街,闲置空地变身“福寿文化展示空间”,青砖白墙的建筑群搭配非遗展示,成为市民游客拍照打卡的新地标。

    从保卫里到中山路,从东洲岛到市府路,衡阳通过“社区+商区+景区”融合模式,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老街焕发新活力。这些城市地标,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奏响文明传承的交响曲。

    全民携手共筑文明坚实根基

    前不久,珠晖区粤汉街道居民陆阳收到一份特殊礼物,一封来自市委、市政府的《文明画卷 写满您的名字——致全体市民的感谢信》。这让陆阳感触颇深,他感慨道:“衡阳的变化是巨大的,环境越来越整洁,大家越来越遵守交通规则,湘江风光带美得让人沉醉……”

    走进衡阳市政府会议中心,以往的会场俨然变身“惠民剧场”,200余名环卫工人、近200名城管人员受邀观看“致敬‘城市美容师’”专场演出,祁剧、湘剧、花鼓戏轮番登场。场外,“中医惠民·情系一线”摊位提供免费诊疗和本草茶饮,让一线劳动者感受到城市的关怀。

    “平时都是我们为城市梳妆,今天城市为我们表演,很激动!”环卫工人贺飞翔的话道出了衡阳文明创建的核心理念——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衡阳市通过推广“屋场恳谈会”“湾村明白人”“三长制”等特色做法,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居委会、物业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深化“里巷管家”等基层治理品牌,共同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过去是干部‘拍板’,现在是居民‘话事’!”珠晖区冶金街道党工委书记李继军笑着说,“我们推行‘里巷管家’工作法,把恳谈会开到小广场、小公园,街坊邻居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商量着就把问题解决了!”真正实现了“居民事、居民议、居民定”。

    通过“屋场恳谈会”制度,党员干部与群众围坐一圈,从破解停车难到垃圾分类管理,从路灯维修到健身器材安装,累计解决民生实事数万件。去年,衡阳新增公共停车位1万余个,建成城市驿站60座,完成82个老旧小区改造,7个城市公园焕新提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将群众的“幸福清单”转化为文明创建的“责任清单”。

   平凡善举汇聚文明璀璨星河

    最近,祁东县杳湖山的果农谭师傅遭遇了难题,2万余公斤黄桃和柰李因滞销面临烂在地里的困境。“眼看熟透的果子要烂在地里,我们急得睡不着觉!”回忆起当时的状况,谭师傅眉头紧锁。

    消息传开后,衡阳市模范好人曾存粮、王永红等迅速组建“助农突击队”,化身“带货主播”,通过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平台发布销售信息,同时,他们顶着烈日奔走于超市、水果店之间,为滞销果品打通销售渠道。

    在他们的带动下,10余名“衡阳群众”志愿者分工协作,线上线下联动发力,仅3天时间便售出5000余斤滞销果品。谭师傅激动不已:“多亏了好心人,不然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这样的暖心故事在衡阳层出不穷。特教教师刘玲琍耕耘听障儿童教育33年,用耐心和爱心帮助200余名听障儿童叩响有声世界的大门;“云端信使”杨桢桂风雨无阻穿行衡山17年,累计送件数十万份;黄广东、龙正良在寒冬跳进武水河勇救12岁女孩……这些平凡人的不平凡选择如点点微光,汇聚成文明星河。

    在衡阳,文明实践的温暖更体现在制度化、品牌化的志愿服务中。健康小屋里,专业的医护人员为居民提供血压血糖监测服务;景区里,热闹的中医夜市吸引着众多市民游客;调解矛盾的“湾村明白人”,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邻里纠纷;守护平安的“衡阳义警”,为城市的安全保驾护航;“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惠及乡村学校180余所、4.8万名留守儿童……

    如今,衡阳注册志愿者140余万人,年均开展活动超13万场。从个体善举到群体行动,从临时救助到长效机制,衡阳以民生温度筑就文明高度,让崇德向善成为城市底色。衡阳正以文明之名,谱写更加绚烂的雁城华彩新篇。

当前:1版(2025年08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