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选手高久尚在长拳比赛中。袁矛 摄

开幕式“点火女孩”徐露比赛现场。向宇 摄
8月17日,随着第12届世界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世运会”)主火炬缓缓熄灭,成都世运会画上句号。
从秩序井然的观赛现场到城市街头志愿者多语言服务的暖心细节,从理性助威的克制到陌生人的善意传递,从智能科技赋能赛事运行到数字技术促进文化交融……这场“运动无限 气象万千”的体育盛会,不仅展现了竞技的精彩,更以文化为纽带、以节俭为底色、以人文为温度,塑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文明盛宴。
以文明观赛 彰显城市品格
8月10日,成都世运会迎来开赛以来最大的一场雨,东安湖体育公园中央广场,女子500公斤级拔河比赛在被雨水浸透的草地上进行。“加油!雄起!”大雨浇不灭看台上的热情,观众穿着雨衣,为运动员们摇旗助威。
观赛现场有“闹”有“静”。在同一天的蹦床女子双人同步决赛中,中国队组合胡译乘/张欣欣仿佛一对蓝色“锦鲤”,在空中“神同步”。看台上,观众始终保持着理性和克制,在运动员表演时保持安静,避免干扰,等到她们完成动作后才给予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志愿者更用行动为文明观赛加码。在各个竞赛场馆,观众服务助理志愿者时刻关注观众动态,每当发现不文明行为的苗头,他们都会及时上前轻声提醒。对于特殊群体观众,他们会主动上前提供针对性服务,让文明的温暖与赛场的激情交相辉映。
在成都世运会赛场上,文明观赛已从理念共识转化为行动自觉。观众自觉遵守观赛礼仪、志愿者专业细致的服务、赛场内外井然有序的氛围,诠释了成都“以赛育人、以赛促文”的赛事管理智慧。
透过一场赛,看见一座城。
随着赛事的持续推进,成都将文明观赛的星火播撒至整座城市。成都市文明办启动“成都小雷锋 文明助世运”网络文明实践活动,截至8月17日,1万余名小雷锋带动1万多户亲子家庭化身文明使者,走进世运赛场文明观赛,在社区院落传播世运文化;简阳市文明办、简阳市文广体旅局推出“我在公益看台文明观赛”文明积分兑换世运会比赛门票活动;532个城市志愿服务小站,为往来市民游客提供贴心服务,传递文明温度……
“成都世运会是检验城市文明素养的试金石。这场国际赛事通过文明观赛习惯的培育与城市治理的联动,实现了‘赛场礼仪’与‘城市品格’的双向赋能。”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王翔宇表示,要进一步完善文明观赛习惯的养成机制,通过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将文明理念嵌入常态化赛事管理中,让文明观赛可触可感。
以数智赋能 塑造赛事品质
8月7日晚,随着“天府大屋檐”的巨型屏幕渐渐亮起,AI绘制的笑脸如璀璨星河般流动闪烁,两侧斗屏跃出裸眼3D技术呈现的运动轨迹,火炬塔在水中点燃——成都世运会,以满满的“科技感”拉开帷幕。
成都世运会,既是一次体育盛会,也是一场科技盛宴。超过80项的成都本土科技应用登陆世运会,绘就体育与数智交汇的智能图景,呈现别具一格的世运风采。
为更好地保障赛事安全,成都高新体育中心内搭载激光雷达与AI算法的巡检机器“大狗”,专门监控场馆搭建与赛事期间的安全隐患;为保障水下设施稳定运行,最大潜深350米的潜鲛X100在赛前对比赛泳池进行全方位探查……
科技不仅保障了赛事平稳运行,更通过数智技术传承和升华了体育精神,为体育文化注入了全新的文明内涵。
世运村内,“成都造”智能翻译眼镜打破语言障碍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无人机竞速现场,总长超2600米的大熊猫主题造型LED灯光装置,将成都文化符号与现代光电艺术完美融合;太赫兹实时快速跟瞄通信一体化系统,精准将运动员在空中翻转、跳跃等拼搏瞬间实时传递,让全球观众同步感受竞技体育的力与美……
“世界级赛事的技术需求清单正成为创新引擎,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沉浸式体验等技术在赛事期间密集应用与验证。”西南财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陈丛刊指出,AI、VR、5G等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赛事组织效率、转播方式和观赛体验,在提升赛事品质的同时促进了赛事文化创新与体育文明建设。
“成都世运会为智能技术与体育赛事融合提供了优秀范例。尤其是成都世运会利用虚拟现实、交互投影等技术,打造了可感知的赛事文化空间。”陈丛刊建议,未来要创新数字化文化传播体系、建立技术赋能的文明引导机制。做到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并重,强化数据安全与适老适幼化设计,兼顾普惠性与可持续性,让数智红利真正覆盖全人群。
以常态长效 拓展赛事价值
成都世运会沙滩手球比赛期间,成都市新都区石犀小学校体育老师李锋带着学校手球队的孩子们一起观看比赛。赛后,学生们争相告诉他,希望将来也能跟场上的大哥哥大姐姐一样,为国争光。
记者日前走访了多所学校,发现不少学校鼓励并组织孩子们体验之前鲜有了解的小众运动项目,拓宽视野并激发体育兴趣。目前,成都全市已有120所学校推广棍网球、飞盘、壁球等世运会项目。
成都世运会不仅是一场汇聚激情与荣耀的体育盛会,更是推动青少年成长、体育事业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劲引擎。四川各地正以这场盛会为契机构建续航赛事价值的长效体系,推动体育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成都世运会赛后,四川将借鉴“大运遗产”处理经验,将7处临建场馆保留下来进行惠民利用,采购的器材设备将统筹用于体育人才培养、全民健身等,助力打造“体育+”城市级消费业态和场景,让市民共享世运成果。
川渝两地首次联合推出了“城市夜经济嘉年华”,探索发展世运会票根经济,着力放大成都世运会入境消费效应,打造“国际范·巴蜀韵”,成为连接川渝两地、惠及万千百姓的文明纽带。
赛事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撬动城市不断向上向善发展的支点。四川着力推动赛场文明如赛道延伸般融入街巷肌理、似接力棒传递般常态长效。
“实现赛场文明常态长效建设需要久久为功。”西南财经大学体育学院讲师周腾军指出,未来需要健全治理体系,推动地方立法、细化行为规范,建立球迷黑名单与跨部门执法联动,强化安检监控技术防控。同时强化文明引导,持续推广成都“公益看台”模式,邀请道德模范、劳动者共享赛事;并深化青少年实践,带动家庭践行文明观赛。此外,深化文体旅融合赋能也很有必要,延续“赛事+非遗”路径,将文化元素嵌入赛事互动环节;开发文明主题旅游线路,以文化认同促进行为自律,实现文明内涵常态化延展。
从赛场观众集体起立的无声守护,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文明,这是四川向外界递出的“文明名片”,更是千万市民共同托举的精神火炬。千万个文明瞬间证明:当城市文明素养与体育精神同频共振,便能谱写出动人的文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