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喜讯传来,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雎水镇白河村上榜第七届全国文明村。
夏末秋初,行走在白河村,一幅幅生态优美、乡风文明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平坦整洁的村道两旁,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垃圾分类井然有序;文化广场上,老人悠然下棋,孩童追逐嬉戏;荷塘边,游客驻足拍照,村民笑脸相迎……处处流淌着文明乡风的动人韵律。
白河村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的秘诀是什么?答案就藏在村民的笑脸里。
红白理事会
破陈规树新风
“以前村里办场红白事,没个三五万元下不来,借钱也得撑面子。”提起过去的陋习,不少村民直摇头。攀比之风曾让许多家庭不堪重负。
为改变这一状况,白河村成立红白理事会,邀请德高望重、组织协调能力强、在村内有影响力的党员和群众担任理事会成员,主动分包村民小组,带头倡导红白事新办简办的文明风尚。
理事会成员挨家挨户走访,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述大操大办的负担与节俭办宴的意义。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白河村移风易俗公约》,对宴席规模、菜品数量、礼金等作出约定,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现在好了,村里一统一,既体面又不浪费。”村民纷纷笑着点赞。在红白理事会的推动下,文明新风真正吹进了白河村群众的心里。
党群共治
小网格托起大文明
白河村探索建立“堡垒型+服务型”基层治理模式,积极发挥“红色网格”前沿阵地作用,创新实行“一网格+一党支部(小组)”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村委会阵地被精心打造成集党员活动、村民议事、为民服务、科技传播、文化活动于一体的综合中心。村里设立民情驿站,为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畅通途径,让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人翁。
为激发村民参与热情,白河村一方面利用“文明实践大喇叭”为村民及时宣传各类文明实践案例、党的理论政策,邀请雎水镇“雎水美·夕阳红”老党员工作室成员走进白河村农民夜校,帮助群众了解党的各项政策,提高劳动技能,传播文明新风,消除群众“知识恐慌”“技能缺少”等问题;另一方面,推出文明积分制,以德换“得”,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改善美化环境、公共场所文明行为宣传、孝老爱亲等都能攒积分,每月底可凭积分兑换米、油等生活物资。
文明赋能
美丽乡村绽新颜
白河村抓住紧邻省级名胜风景区白水湖的地理优势和水田多、水源充足的特点,集中流转土地发展莲藕种植,做活“荷花经济”。
今年盛夏时节,千亩荷塘碧叶连天,荷花竞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村民们在荷塘边摆起小摊,销售莲藕、莲子、荷叶茶等特色农产品,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白河村深入挖掘雎水镇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打造具有雎水文化底蕴的乡村旅游,让当地群众“动”起来、文化资源“活”起来、旅游消费“热”起来,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之路。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精神面貌也随之改变。村民自发组建广场舞队、锣鼓队等文艺队伍,利用农闲时间排练节目,在传统节日为村民、游客演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也成为村民休闲学习的好去处。
“现在村里文化活动多了,刷手机、打牌的少了,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村民的朴实话语,道出了文明乡风带来的真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