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价格走高,不少年轻人走进博物馆
文创金饰缘何成年轻人“心头好”?
◎ 本报记者 王露 文/图

博物馆“平替金饰”。

中国国家博物馆李静训项链冰箱贴。

    文创吸引力

    年轻人不再单纯追求材质的“贵重”,而更看重商品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

    “淘金热”背后

    年轻人文化消费升级与博物馆文创创新共振

    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

    在社交媒体时代展示个性品位的需求

    “没人能空手走出国家博物馆”“博物馆出的首饰真好看”“你可以永远相信老祖宗的严选能力”……当黄金的价格让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望而却步时,博物馆文创柜台里的“平替金饰”受到了当下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这些以镀铜、合金为材质,复刻文物纹样的文创产品,价格多在几十到几百元区间,凭借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时尚设计,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多个产品频频出现断货现象。这一潮流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消费密码与文化现象?

    /  消费新风向  /

    从“贵价黄金”到“百元文创”

    贵价黄金、奢侈饰品或快消饰品常被赋予保值、彰显身份或高频次消费的属性,但动辄数千上万元的价格和趋同的设计,让追求品质与个性的年轻人难以轻松满足。近年来,博物馆“平替金饰”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价格的壁垒,更填补了多重需求空白。

    中国国家博物馆以明代皇家艺术瑰宝孝端皇后凤冠为引,推出胸针项链、首饰盒、耳饰等凤冠IP衍生品,每一款都承载着明代宫廷美学的精华,价格不过数百元;苏州博物馆推出“吴王夫差剑”系列饰品,该系列手镯与某奢侈品牌钉子手镯风格相似,但售价仅需199元,不足前者的1%,几度卖断了货;扬州博物馆推出“萧皇后凤冠”系列戒指,以18K镀金复刻凤冠上的珍珠与宝石造型,128元的定价成为不少职场新人的通勤首选……这些饰品的设计均源自博物馆镇馆之宝,每一件都自带“历史背书”。

    这些饰品的质感如何?性价比高吗?是否复刻了文物的神韵?记者从社交平台上大家呼声较高的产品中选购了几款进行体验。苏州博物馆推出的“吴王夫差剑”系列饰品包含戒指、耳坠、项链、发簪、手镯,价格从89元到199元不等。这套首饰的外观设计巧妙地融入了吴王夫差剑的剑形元素,还原了剑身的流畅线条及铭文刻印。铜镀金的材质加以锆石、玉髓、仿绿松镶嵌,质感不俗。

    中国国家博物馆李静训项链冰箱贴售价178元,以隋朝嵌珍珠宝石金项链为设计元素,沿袭原文物匠心设计,用锌合金、人造锆石、树脂材质复刻28颗球形链珠,沉甸甸的手感和饱满的色泽令人惊喜,不少年轻人购入后取掉磁铁,作为搭配汉服的项链。

    此外记者还购入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孝端皇后凤冠·AR吊坠冰箱贴、四川博物院芙蓉花瓣金碗等几款呼声较高的冰箱贴,同样以精巧设计和趣味互动吸引眼球。

    一番体验后不难发现,博物馆文创首饰俘获年轻人的核心密码——精巧设计是根本,性价比高是关键,文化基因是灵魂。他们不再单纯追求材质的“贵重”,而是在追求极致性价比下更看重商品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

    在四川成都工作的“95后”女孩梁琪,美术专业毕业后投身设计行业,月薪6000元的她,首饰盒里珍藏着7件来自各大博物馆的文创首饰。对她而言,这些百元级的博物馆首饰,价值远非材质可比。“我更着迷于它们承载的审美密码和文化叙事。”

    在北京工作的“90后”媒体人龙珑,在出席一场采访活动时特意佩戴了“吴王夫差剑”手镯,在她看来,这是她的“文化名片”。龙珑说:“最初是职业习惯驱使我去了解年轻人新消费趋势,但在入手‘吴王夫差剑’手镯后,我真正理解了它们为何如此受欢迎。”

    /  价值新升级  /

    从“装饰消费”到“文化认同”

    把历史“戴”在身上,把博物馆“带”进生活。记者调查发现,这股博物馆“淘金热”是年轻人文化消费升级与博物馆文创创新共振的结果,与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与情感归属、在社交媒体时代展示个性品位的社交需求、对产品情绪价值的追求、博物馆运营理念的创新与开放合作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

    《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2024)》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收入34.28亿元,同比增长63.7%。越来越多承载厚重历史的文创产品翻新花样,成为消费市场亮色;博物馆也以开放姿态与企业跨界合作,让文化与创意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利益的共生。

    国博(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飞把博物馆文创产品爆火的原因概括为:“始于颜值、忠于文化、久于热爱。”在他看来,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一枚戒指、一条项链、一个冰箱贴,更是一段“可携带的历史”。

    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黄任勇则认为,博物馆饰品小巧精致,蕴含深厚历史文化,承载着民族情感,是年轻人解读、记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形式,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年轻人乐于通过分享文创产品展示个性与品位,购买文创产品更多是为了收获快乐与满足感。此外,销售过程中的创意互动与趣味性设计,如AR体验、小程序定制等,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情绪价值。

    年轻人对文创产品的喜爱,无疑加速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新发展。但要打造出兼具文化底蕴、独特创意与实用价值的精品,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挑战犹存。
    在廖飞眼中,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体系需分层次布局,其中,80%的产品是维持运营的“基本盘”,例如冰箱贴、书签等受众广泛、易于接受的纪念品;剩下的20%则需承载一些文化创新的风险,而这些才是更体现文创之“创意”的产品。

    著名艺术家、设计师殷九龙长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谙当下年轻人的喜好,并在商业运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说:“其实在当下,博物馆文创非常‘卷’,每座博物馆都在寻找文化再生、文化赋能的新力量。我认为要发挥艺术家和社会联动的效应,要通过一种‘转译’的方式,将文物上严肃的、专业的信息,变成活态的文化样式进行推广。”

    黄任勇则建议,相关从业者应加强对博物馆文物的有序开发,注重创意与传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借助文创产品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绽放光彩。

 

当前:A1版(2025年08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