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运村每日举行文化体验、露天表演等多元文化活动,世运广场通过文艺展演、体育互动等推动赛事热度向城市生活延伸,超过2200名运动员和嘉宾参与了城市文化体验活动……刚刚结束的成都世运会,也是一场充满“国际范”和“巴蜀味”的文化盛会。
“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竞技的活力中焕发新彩,让各地朋友因世运会相聚相知,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在8月14日召开的成都世运会市场开发与文化活动专场发布会上,成都世运会执委会宣传部(开闭幕式部)专职副部长高怡强说。
目光放眼全国,近期,“苏超”掀起层层热浪,“浙BA”紧随其后。体育与文化的深度对话不断创造着视听奇观。
而在此之前,贵州“村BA”“村超”一度火成现象级事件,广东佛山南海“龙超”持续刷屏,鄂尔多斯“草原村排”品牌越来越响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美乡村乒乓球邀请赛等未办先火。这些体育赛事频频出圈的背后藏着文化密码。
文化赋能体育 从竞技到情感共鸣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没有假球,全是世仇”“赢了拿奖金,输了跪祠堂”……“苏超”等赛事中,一些应援口号引发广泛传播。网友一边调侃“胜负欲溢出屏幕”,一边又被其中的幽默与真诚戳中笑点。对于观众和广大网友而言,这些口号的“出梗”意义远大于字面上的争强好胜——它们用夸张的反差解构竞技的严肃性,反而让赛事多了几分接地气的亲切感。
不少媒体用“始于足球,成于文化”“始于龙舟,不止龙舟”来形容这些赛事,点出其本质是文化载体、文化舞台,即以体育之名唱好文化大戏。
“苏超”这类体育赛事满足了现代人对归属感的渴望。人们通过支持家乡参赛队伍,个体重新获得集体荣誉感与情感寄托。很多人虽然看不懂比赛规则,但明白是为城市、家乡荣誉而战。而让人产生这种情感联结的,正是其具有的超越体育本身的文化价值。
这些赛事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场景,让本地人重新回味和审视本土文化,也让外地人透过赛事读懂一方水土的精神密码。“村超”舞台上,苗绣队服、芦笙伴奏、酸汤鱼奖品,都是黔东南非遗基因的具象化,村民在为球队呐喊时,也是在为自己的民族文化骄傲;“苏超”过程中,苏州评弹元素的战袍、南京金陵折扇的队徽,让江苏13个城市的居民在为家乡球队加油时,自然强化了对“江南文脉”的集体认同;“龙超”赛场上,“高速过弯”“急刹倒挡”等杂技式表演,让每一个佛山人内心涌起自豪感。
而在成都,世运会赛场内外,一场场文化活动生动诠释着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一年前的预言——“成都世运会将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场文化盛宴。”
泰国运动员“右甩”“左翻”练起川剧水袖,阿根廷运动员戴上舞狮头套变身抢眼“黄狮”,“成都”“你好”等“外国腔”中文此起彼伏……世运村内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吸引很多外国运动员争相体验。制作绳编、学写汉字、烹饪川菜、练习八段锦……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从融入竹节与凤鸟纹样的火炬“竹梦”,到正面嵌入太阳神鸟、背面以竹叶寓意坚韧的奖牌“竹光”,再到以大熊猫和川金丝猴为原型的吉祥物“蜀宝”与“锦仔”……各种四川的文化符号,在世运会的诸多细节中缓缓融入。这些元素,连同盖碗茶、川剧、火锅、高铁等呈现在世界各地运动员的社交媒体上,向外传递着中国的吸引力。
无论是“村超”的乡土热情、“苏超”的江南风雅,还是成都世运会的国际范与巴蜀味,它们都以体育为媒,将地域文化的基因转化为鲜活的故事与体验。当运动员与观众在赛场上欢呼、在互动中沉浸,体育便不再是胜负的较量,而成为文明对话的舞台、文化自信的表达。
仔细考量江苏省政府对苏超的重视,这与疫情之后的文旅消费爆火不无关系。现如今,体育不仅仅是文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凝聚人心、打响地域文化名片的作用。在苏超等体育赛事爆火之前,演唱会在全国遍地开花,再往前看,淄博烧烤和“尔滨”的爆火也说明了文旅新方向是地域文化特色与服务。
线上无法替代线下 沉浸式体验的“文化磁场”
一系列体育活动爆火背后,实际上折射出社会文化心理的变迁。
互联网时代,刷视频、看直播几乎成为每个人的日常。直播、短视频内容让人眼花缭乱,给人一种通过网络可以得到一切的错觉。然而,线上再热闹,也无法代替人们对线下真实体验的需要。
“村超”“苏超”等体育赛事的出圈,与近年来演唱会、沉浸式文旅等爆火有着相似的背景,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在虚拟网络遨游太久后,对真实连接、深度体验的强烈渴望。
8月10日,2025“好运山东”定向运动联赛首站(枣庄站)在滕州龙泉广场热烈的欢呼声中收官,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会,更是一次城市文化的深度体验之旅。800余名参赛者、240多支队伍,穿梭于滕州的大街小巷,用脚步丈量城市脉络,用心灵感受历史底蕴,共同见证了体育与文旅融合的无限魅力。
定向赛的魅力,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旅游的“旁观者”视角,让参赛者成为城市故事的“主角”。参赛者化身城市探索家,凭借智慧与协作,穿梭于墨子纪念馆感悟“兼爱非攻”的深邃哲思,在龙泉塔下触摸千年时光的厚重肌理,于王学仲艺术馆感受艺术灵韵的流淌。
滕州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丁涛说:“本次城市定向赛是‘体育+文化+旅游’的一次有力创新,通过设置一些景点打卡,把我们滕州的历史文化景点有机地串联,通过一场赛事达到了解一座城的目的。”
来自聊城的杨晓茹和父母、弟弟一家四口专程来滕州参赛,这也是他们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今天来参赛非常开心,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滕州博物馆和墨子纪念馆,很多之前书本上学过的东西,都被呈现在眼前了,没想到这些可以离我这么近。”杨晓茹8月底就要出国留学了,她想借参赛的机会和家人一起深度游览一下滕州,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从“参加一场赛”到“认识一座城”,不光外地游客有这样的感觉,滕州市民苗雪一家五口也通过比赛,对城市的了解更加深入。
“一直生活在滕州,这次定向赛在找答案的过程中,我对滕州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其到处旅游,不如多在家门口转转。”苗雪说。
赛事通过趣味互动,让静态的文物“开口说话”、变为可触摸的故事,成为传播滕州文化的新载体。
这些赛事营造出一种过节般的氛围,比赛没有过多商业包装和功利性,参赛者因热爱而拼搏,观众因为简单的快乐而欢呼。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纯粹的社交平台。在这里,陌生人会因为一次精彩的配合而击掌,会为落后者的坚持齐声加油。这种纯粹像一块干净的海绵,吸走日常的疲惫与焦虑。人们不再盯着手机屏幕里的虚拟互动,而是真切感受着身边人的呼吸与呐喊,让情感在眼神交汇、肢体碰撞中自然流动。人们需要线下真实体验,更需要如此简单的快乐,正是这样的简单与纯粹,让这些赛事超越了竞技本身,成为城市里最动人的烟火气。
展望
避免同质化,需挖掘差异化文化基因
苏超“石破天惊”的本质,是一场多重社会情绪与媒介传播的精准耦合。天时、地利、人和都为“苏超”创造了流行的外部条件,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快速向外传递能量,持续打破社会圈层,引起广泛的共鸣。
可见,要培育“苏超现象”,绝不能只是简单复制地区性业余体育赛事的模式,而是要因地制宜,发掘社会群体的关键情绪需求,寻找周围的“寂静点”和“真空期”,缔造顺应现代社交模式的情感连接方式,并寻求和当地特色产业、社会组织、宣传平台等开展协同合作。唯有不囿于特定模式,才能形成更广泛的触动与传播,“一鸣惊人”或许难以复制,但“百家争鸣”可绵延不绝。
赢得大众认可的差异化体验是体育赛事成功的必要条件,没有文化赋能的同质化赛事难有生命力。“苏超”的一大创新在于将地域文化,特别是地域间文化差异转化为情感纽带,通过历史底蕴场景化(比如徐宿的楚汉德比)、地域矛盾趣味化(比如苏锡的机场保卫战)、传统文化动态化(比如扬州漆器展演嵌入中场表演)等,在赛场对抗中巧妙达成文化共识、文旅协同。
文化认同是体育赛事的“情感黏合剂”,只有将城市文化符号转化为大众可参与、可传播、可消费的情感载体,才能唤醒集体荣誉感,实现文化价值与赛事热度的互促互进、持续攀升。
办好体育+文化类赛事,需要深挖地域文化IP,梳理独特的历史、非遗、民俗等文化资源,鼓励各地围绕核心文化IP设计特色赛事主题,打造特色品牌;创新文化融合形式。鼓励和引导各地在赛事策划与执行中创新融入地方文化元素,通过场景营造、互动体验、艺术展演等方式,增强赛事的文化沉浸感。
(综合《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