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院士忽悠成“真”的反思

   编者按

    近期,一则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身份造假的新闻引发舆论热议。经由多家媒体持续报道,这位多年来利用假身份招摇撞骗,混迹于学校、企业、医院、行业论坛等场合的“阮院士”被逐步揭露出真面目。多家央媒先后发布评论文章或视频,呼吁关注假院士背后暴露出的更多问题。无独有偶,据媒体近日报道,另一位号称“苏辙第41代后人”的“俄罗斯院士”苏文被公开举报造假。

    近年来,像阮少平、苏文这样的伪专家不时就会冒出来。伪专家何以时常出现?如何铲除伪专家生存的土壤,根治伪专家产生背后的真问题,守住公众思考、求证与判断的能力?

    反思之一

    假院士 何以招摇撞骗多年?

    ◎ 童方萍

    阮少平以伪造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身份游走多地,在一些学校、医院、企业的相关活动中频频亮相,其骗局直至媒体曝光才被戳破。这一事件暴露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当骗子顶着虚假头衔招摇过市时,本应成为第一道防线的审核机制为何集体失守?

    审核失守,体现在相关单位审核流程的形式化。据报道,阮少平行骗轨迹横跨教育、医疗、商业等多个领域,其伪造身份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抗疫副总指挥”“中医传人”等。若相关单位在邀请他参加活动时登录中国科学院官网查询院士名单、验证学术成果或联系权威机构确认身份,骗局本可即刻被揭穿,这并不需要大费周章。然而,据报道,多所学校及其他单位仅凭内部人员介绍或相关资料便轻信阮少平的身份,奉为座上宾,或将其聘为学校顾问、课程导师,邀其在开学典礼发言,等等,可见它们的身份审核是何等敷衍草率。

    而社会信任体系的脆弱,则加剧了审核失守的后果。公众对权威身份的天然信任,本应是推动社会协作的基石,但当这种信任缺乏制度性约束时,便容易沦为欺诈的温床。阮少平伪造的多个身份中,“抗疫副总指挥”“中医传人”等标签,精准击中了公众的情感共鸣点,而相关单位在宣传时对这些身份不加甄别,甚至主动放大其影响力,无形中为骗局提供了扩散渠道。若社会信任不能与严谨审核相绑定,每一次造假都将成为对公共信任的透支。

    从多处报道可知,一些被阮少平欺骗的单位,在他的真实身份被揭穿后,不是反思审核机制缺位,而是推卸责任,比如,声称阮少平跟学校内部人员相识,当时是以朋友身份来学校的,不是学校专门邀请的。但在不少网友看来,这一回应经不起推敲,对一所学校来说,聘请专家担任学校顾问、课程导师,哪怕只是邀请专家在开学典礼上发言,都并非小事,都应该核实其身份。

    因此,有网友说,假院士行骗得逞背后有“真失明者”,折射出审核机制缺位与社会信任存在盲区。唯有让“真审核”成为不可绕过的关卡,才能斩断造假者的行骗链条,让学术尊严不被玷污,让社会信任不被滥用。当每个专家的头衔都经得起验证,每次邀请专家都予以严谨审核,骗子才可能无处遁形,真正的专家才能在阳光下发挥作用。若仅满足于事后补救和推卸责任,而非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类似骗局仍会上演。

    反思之二

    谁在“头衔崇拜”中迷失?

    ◎ 樊耀文

    假院士之所以能在多个领域畅行无阻,根源在于一些单位、机构存在“头衔崇拜”或者说“帽子崇拜”。当“院士头衔”成为衡量人才价值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尺,那些单位、机构就要为假院士之类闹剧付出沉重代价。可以说,它们对头衔的饥渴、对“帽子”的狂热追逐,是假院士之类的伪专家得以招摇撞骗的温床。

    企业在“头衔崇拜”中迷失,源于对“头衔背书”的过度依赖。为了给产品贴金、给品牌“壮胆”,一些企业把“有没有院士‘站台’”等,当成市场竞争的“绝招”。明明是普通技术,只要挂上“某某院士指导”等名头,就能抬高身价;明明是常规项目,只要能拉来几个有头衔的人“站台”,就能骗取合作方信任。这种对“帽子”的饥渴,让他们对头衔的真实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有伪专家“站台”,能唬住客户、撑足场面,就甘愿提供舞台,甚至主动帮伪专家包装宣传。

    学校在“头衔崇拜”中迷失,藏在对“帽子数量”的盲目攀比里。为了学校或学科排名、为了争取更多办学资源,把“拥有多少专家”当成办学政绩的硬指标。只要头衔够响亮,就给高薪、配团队、拨科研经费,至于对方是否真能搞研究、育人才,反倒成了次要的。这种“帽子崇拜”让学术评价彻底变味,也让假院士有了混入高校甚至中小学、骗取科研资源的可乘之机。

    一些机构在“头衔崇拜”中迷失,体现于对“头衔阵容”的病态追求。办论坛要邀请尽可能多的“院士”“教授”才显得高端,开峰会要凑齐“权威专家”才觉得有分量。据报道,在一些活动主办方眼里,嘉宾的头衔比论坛、峰会内容更重要,名单的表面“含金量”比思想碰撞更关键。为凑齐想要的“帽子”,他们对头衔的真伪疏于核查。这种对“头衔崇拜”的执念,让假院士能轻易混进一些场合刷存在感、积累人脉,进一步包装自己。

    一些政府部门的迷失,则体现于对“头衔权威”的过度迷信。做决策时,觉得有“权威专家”论证就一定靠谱,有“权威专家”背书的项目就必须支持……这种对“帽子”的盲从,让一些假院士凭借虚假头衔参与政策决策、项目评审,甚至影响公共资源分配。他们抛出的伪理论、假方案,因为顶着“权威”头衔,反倒比真正务实的建议更容易被采纳,最终可能造成公共利益受损。

    正是这些单位、机构对头衔的饥渴和对“帽子”的崇拜,导致形成一个畸形的供需链:需求端疯狂追逐头衔,供给端就有人造假满足需求。假院士等是这一链条上的“产品”。相关单位、机构看似是受害者,其实是始作俑者,正是他们的非理性追捧,让假院士等有了生存空间,也让学术生态、市场秩序、公共决策等一次次被搅乱。揪出假院士等人只是开始,铲除“头衔崇拜”的土壤才是关键。

    反思之三

    如何根治假院士之类乱象?

    ◎ 徐刚

    阮少平假院士事件是一面多棱镜,照见了从个体失信到制度失效的全链条漏洞。根治假院士之类乱象,需从源头治理,系统施策,构建起单位或机构把关、部门监管、法律震慑、社会回归理性的综合防线。

    一是要筑牢审核的第一道防线。既然部分单位、机构的审核机制形同虚设,那么,根治乱象,首先就要压实邀请单位、机构的主体责任。单位、机构在邀请专家时应建立双重核查机制:一方面,要通过中国科学院官网及其学部工作局电话等官方渠道核实身份;另一方面,要求对方提供学术成果、任职证明等佐证材料。同时,要建立审核失职追责机制,对于因审核不严导致假院士入场、造成公共资源浪费或社会不良影响的单位、机构,应依法依规追究其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唯有让相关单位、机构从追捧头衔转向敬畏规则,才能从源头上切断假院士的“入场通道”。

    二是相关部门需要强化监管,打造透明可信的信息查询网络。当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已公开可查,但有专家指出,信息分散、核验不便仍是一个问题。相关部门应构建“一站式”院士信息共享平台,整合院士履历、学术成果、社会任职等数据,并与政务系统对接,实现实时比对、一键验证。此外,需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一旦接到举报或发现造假嫌疑,立即启动调查,通过官方渠道澄清事实。例如,可设立“学术打假”专项举报平台,鼓励公众监督,形成“全民把关”的态势。唯有让真院士信息在“阳光”下可见,假院士才无处遁形。

    三是提升法律威慑力,让招摇撞骗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现行法律对假冒院士的惩戒明显不足。有法律专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虽设有“招摇撞骗罪”,但实践中对学术头衔造假的量刑普遍偏轻,且多以行政处罚替代刑事追责,难以形成有效震慑。比如,阮少平在多年行骗中,通过虚假身份获得巨大利益,违法成本却远远低于收益。因此,根治乱象必须祭出法律利剑,构建“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刑事追责”的立体惩戒体系。

    在刑事层面,应明确将“冒用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头衔”认定为“招摇撞骗罪”的加重情节,对于造成科研资源浪费、公共财产损失或恶劣社会影响的,依法从重处罚,扭转“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失衡局面。在民事层面,鼓励被骗单位、机构、公众提起侵权诉讼,要求造假者返还非法所得并赔偿经济损失,通过“追赃挽损”让其付出经济代价。在行政层面,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利用虚假头衔进行商业宣传的企业予以高额罚款,切断造假者与商业机构的利益勾连。

    四是推动社会认知回归理性,破除“唯头衔论”。一方面,推动学术评价回归本质,建立以成果质量、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淡化头衔附加的功利价值。例如,科研项目评审中,弱化“院士”等身份的权重,强化同行评议与成果创新性评估。另一方面,媒体与教育机构应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学术荣誉,宣传科学精神与求真务实的价值观。院士是追求真理的表率,而非“特权象征”。唯有破除“唯头衔论”,让社会关注真才实学,造假者才会失去生存空间。

    总之,根治假院士乱象,既需要制度创新的硬约束,也离不开价值重构的软约束。当科学精神回归本位,当社会评价摆脱“头衔崇拜”,那些靠虚假头衔招摇撞骗的“南郭先生”终将失去生存土壤。这不仅是维护学术尊严的需要,更是构建诚信社会的必然要求。

装模作样 王怀申 作

 

当前:3版(2025年08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