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在辽宁沈阳一餐厅内,11岁女孩胡紫涵用精准的海姆立克急救法从窒息女子气管中撞出异物;在河北唐山,8岁男童在关闭的电梯里含泪背诗自励、沉着报警自救;在辽宁锦州街头,一少年在雨中借来扩音器指挥交通,为救护车开辟生命通道;在上海至乌鲁木齐的列车上,一名13岁男孩带着急救包,熟练地为受伤乘客包扎……这些“小孩哥”和“小孩姐”,在千钧一发之际以超越年龄的镇定与专业能力,为“教科书级救援”写下新定义。
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这些孩子展现出来的,不仅有本能的勇敢,更有训练有素的冷静。胡紫涵四次急救培训经历,电梯男孩“按警铃、报位置”的清晰步骤,列车少年对急救包的熟练使用……这些无不表明,他们在关键时刻的操作,是应急知识内化于心后的本能反应。此种冷静是习得之能,非天降之才。
这更揭示出安全教育需从孩子抓起的重要性。急救之技可自保,亦可保人,是每个生命应具备的“护身符”。胡紫涵作为辽宁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宣讲团的小成员,早已将急救知识内化为救人于危难的力量。反观现实,我国应急教育普及率不高,很多成年人没有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当辽宁锦州雨中“小孩哥”指挥交通时,许多成年司机却不知所措……这种鲜明反差,正是全社会应急教育缺位的鲜明反映。普及此类教育,不是额外负担,而是文明社会护佑生命尊严的基石。
一些孩子在危急时刻爆发出的惊人能力,更是对“儿童只是被动受保护者”这一传统观念的颠覆。孩子一旦获得知识赋能,同样可以成为他人的守护天使。
普遍开展应急教育,刻不容缓。我们与其一次次为新闻中的“小英雄”惊叹,不如扎实推动急救、避险等生存技能全面融入基础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当应急教育不再是特殊技能而成为国民素养,当每个孩子都能在课本与演练中习得守护生命之道,“小孩哥”“小孩姐”们的“教科书级救援”表现,将不再仅是新闻中的亮点。从孩子小时就普及应急教育,扎扎实实让他们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是每所学校和每位家长都应有的自觉。当急救知识化为本能,勇气便有了最坚实的支点。
当然,每个成年人更要自学急救技能,做生命的“守护者”,让每次意外不再是绝望的深渊,而是成为照亮人性光辉的一个个“教科书级救援”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