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饭局”悄然兴起 戳中哪些社交痛点?

    近日,一种基于陌生人社交的新玩法——“盲盒饭局”悄然兴起。

    “盲盒饭局”,顾名思义就是参与者在饭局开始前不知道自己将和谁一起吃饭,以及会吃到什么。这种饭局具有随机性和未知性,为参与者带来了新奇的社交体验。

    其实,“盲盒饭局”是近年来在一些年轻人中流行的“盲盒社交”方式中的一种。在这种模式下,参与者们互不相识但会共同享用一顿美食,或是共同探索一处风景,彼此间的互动有惊喜也可能有惊吓。

    那么,“盲盒社交”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心理在驱动?有人说,其魅力在于简单而直接的社交逻辑:不预设期待,保留着相遇的神秘感。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参与者愿意主动遇见陌生人,也乐于解锁数字时代各种新的友谊形态。

    事实真是这样吗?

   饭局现场: 社交“暗号”成破冰利器

    盲盒,指的是消费者在购买前无法提前知晓具体款式、带有随机惊喜属性的玩具盒。这一潮玩模式在泡泡玛特多个IP爆红的带动下,已迅速走入中国消费者视野。“盲盒饭局”是一种结合餐饮体验与社交探索的创新形式,参与者通常需提前报名,但无法预知当天的用餐地点、菜单或同桌伙伴。当饭局进行时,没有固定话题安排,没有任何工作人员参与主持,参与者自由沟通,就像普通的朋友约饭一样。

    7月的一个周末傍晚,北京五道营胡同的一家西餐厅里,一场特殊的聚会——“整点薯条”组织的“盲盒饭局”即将开场。

    6点半左右,参与者陆续到场。按照规则,所有人此前在线上未曾有过交流,开场更无需传统的自我介绍——饭局前,组织者分发的邀请函上已标注上同桌者的化名和个人特质。

    陌生人围坐一桌,打破初见面的沉默的,是当代年轻人心照不宣的社交“暗号”——MBTI(一种基于心理学的人格类型评估工具),话题由此自然展开。

    当参与者Connie(化名)提到自己是ENFP(“竞选者”:天生热情,极具社交活力与感染力)时,身旁的梅子(化名)接话:“哇,就差一点!你再‘i’一点就是INFP(‘哲学家’:内心敏感,倾向自我反思与内心世界)了。”……

    几句交流下来,场子也就暖了。

    差不多的时间,26岁的鲁小姐来到南京新街口一家特色餐厅,赴约一个“盲盒饭局”。

    此时,已经有5个陌生人早早到达。“我一进门就看见桌子上摆了一些卡片,这些卡片其实是一些小游戏,为了让我们快速熟悉起来。”她说。

    起初,鲁小姐有些放不开,但在小游戏的互动中渐渐融入。几个小时的饭局里,她不仅放松了自己,还结识了新的朋友。她兴奋地说:“通过这次饭局,我认识了这么多有趣的人,听到了好多从未接触过的故事,感觉自己的世界一下子丰富了起来。”

    入局考量: 在孤独与期待中寻找社交出口

    赴一场未知之约,参与者们有什么考量?

    梅子坦言,选择这天参加活动,不过是“刚好有空,又恰逢自己的‘e人期’(需要靠向外社交获取能量的时期)”。而从事互联网开发的欧辰(化名)则更看重线下共处的实感:“遇到兴趣相投的人,面对面能直观地感受到对方的三观,判断是否值得发展为长期朋友。感觉投缘,下次就能再约。”

    同一时间,北京三元桥的一家东南亚餐馆内,另一场全是女生参与的“盲盒饭局”也在进行中。90后北京女孩荔枝(化名)因工作烦躁想找人聊天解压,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周末活动”时看到了这场活动,当即报了名。荔枝说,自己平时就常约人吃“漂亮饭”(指外观精美、适合拍照分享的高颜值正餐),每次结束后心情都会轻快不少。她坦言,和朋友吃饭虽然会更自在,却难有新鲜感,而陌生人带来的未知视角、不同行业的思维碰撞,恰恰是熟人社交难以提供的。

    参加工作以后,日常生活圈子已经固定,想和来自不同行业和城市的朋友交流彼此的生活和故事,了解不一样的人和事,这几乎是参与者选择“盲盒饭局”的共同原因。

    而对于不擅长社交的人来说,这更是一个快速认识其他人的捷径。

    “对于我们这样性格比较内向的‘i’人(内倾型人格)来说,主动社交往往是一道难题,但是又不能完全不社交,不然会觉得把自己封闭了起来。所以就会主动来参加类似的盲盒活动。”上海参加过饭局的sylsia(化名)说。

    心理咨询师吴畅畅认为,“‘盲盒饭局’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脱离舒适区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接触到不同背景的人,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认知,这对于年轻人的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都具有积极意义”。

    有人为打破熟人圈的藩篱而来,还有人怀抱“脱单”的微小希望。不久前,在上海虹口的网红西餐厅参加过“盲盒饭局”的milanow(化名)就曾推荐一位因工作繁忙而鲜有机会结识异性的朋友参与此类活动。

    一位参与者的经历让“整点薯条”负责人小铭印象深刻:对方放弃了郑州稳定的教职工作转战北京投身AI领域。“每个人选择背后的思考都很独特。”尽管这些故事的具体细节或许会随时间淡去,但陌生人身上的高光时刻与人格魅力,总能在当下带来强烈的冲击与感染。

    规则设计: 尽量让契合的人坐到一起

    但“盲盒饭局”组局者其实并不盲目。上述北京、上海的“盲盒饭局”,是由一个名为“整点薯条”的团队组织的。为了让参与者相遇“合拍”,团队专门设计了一份包含27道题的详尽问卷。参与者交完报名费后,除了填写基础信息,涉及个人爱好、雷点、喜欢的虚拟人物、理想职业等,还要回答“近期关注话题”“期望同伴身上具有的3个关键词”“是否希望全女生局”等个性化问题。组局者会据此通过算法为参与者配桌,尽量让性格与兴趣契合的人坐到一起。

    南京新街口“盲盒饭局”的召集人陈宇则是一名程序员,几个月前他带着好奇心参加了一次饭局,便对这种社交方式起了兴趣。“来参加的大多数都是像我一样的上班族,每天除了公司就是家,身边的朋友大多也忙于工作,社交圈子越来越小。”陈宇说,而“盲盒饭局”恰好为这类人群提供了一个拓展社交圈的机会。

    虽然25至30岁的年轻上班族是“盲盒饭局”的主力军,但它同样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层的参与者。“整点薯条”的运营负责人秀秀介绍说,年纪最大的用户是两位59岁的朋友。“我们发现,这些年纪稍长的朋友都很有好奇心,他们想体验新鲜事物,也希望看看年轻人当下在做什么。”

    制造邂逅: 在不确定里追寻温暖的确定性

    陌生人交友的活动,真能交到朋友吗?

    事实上,在如今的工作节奏下,即便对于“e”人(外倾型人格)来说,想要进行一场深入情感的交流也不是易事。不同于需要持续投入的深度社交,盲盒饭局的轻社交特质降低了参与门槛——不必承诺长期联系,也无需承受关系维系的压力。即使活动结束后不再见面,也不影响当下的愉快互动。

    欧辰表示,即便是在饭局中遇到一位相谈甚欢的伙伴,想要在日后继续保持联系也并非易事。

    对荔枝而言,“盲盒饭局”这类活动的吸引力在于“低期待、轻负担”,参与前不预设过高目标,更看重当下的轻松互动。她能够接受“阶段性”的友谊,因为“传统朋友”基本是旧日同窗,即便同在北京也很少见面。

    小铭对交友也有清醒而现实的认知:成年人很难仅凭一次饭局就成为密友,但不意味着弱联系不重要。他进一步剖析当代年轻人的社交现状:大家希望维持一段长久的友谊,但往往事与愿违。同时,个体的精神需求日益多元化、精细化,现实中很难遇到所有爱好都完全重叠的伙伴。因此,阶段性友谊没什么不好,他也很坦然接受弱联系与浅社交,“这些都是现代社交图景中的合理存在。”

    从之前“搭子”的功能性陪伴到如今“盲盒”的未知邂逅,年轻人正用举重若轻的智慧,不断尝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主动制造着温暖的确定性。

    (综合《北京青年报》《金陵晚报》《新闻晨报》等)

当前:A4版(2025年08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