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暑期是亲子游的旺季,关于儿童票的热点新闻一再出现——
前不久,上海的陈女士带孩子到当地某主题乐园游玩,因小朋友穿鞋超过1.4米,脱鞋不到1.4米,而被乐园认定孩子不满足使用儿童票的条件,须买全价票,穿鞋测量身高一直是该乐园的规定;近日,福建龙岩一单亲妈妈独自带四个孩子(两名6周岁以上,两名6周岁以下)坐高铁探亲,因没给四个孩子买票,在出站口被工作人员拦下,依据“每一名持票成年人只能携带一名6周岁以下儿童”的规定,要求补买三张儿童优惠票;有些家长在购买机票时发现,与半价优惠的火车票相比,儿童航空出行不仅没享受到优惠,部分飞机儿童票价甚至高于成人折扣票……
那么,景区儿童票购买到底该以什么为标准?铁路儿童免票政策是否应跟上“三孩时代”的新变化?飞机儿童票的定价规则是否合理?儿童票是否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
——景区——
儿童票售卖应以 “年龄”为依据
◎ 龙敏飞
在浙江上大学的余女士暑期带刚满10岁的妹妹去天津某海洋公园游玩。按照公园规定,身高1.4米以上儿童需要购买240元的全价票。余女士的妹妹虽然才上小学四年级,但身高已超过1.5米,只能购买全价票。而余女士本人凭借学生证却能购买195元的大学生优惠票。
当小学生因身高超过1.5米,门票比大学生的还贵时,这合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儿童平均身高持续增长的当下,相关方面亟待重新审视儿童票优惠的主要判定标准。
长期以来,儿童票优惠以身高为基准,1.2米以下免票、1.2米至1.4米半价,这种做法早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信息化建设不够到位,孩子的身份信息登记不够完善,以身高为判定标准成为简便易行的操作方式。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儿童的营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平均身高持续增长,许多孩子在小学阶段便超越1.4米的优惠线。继续以身高为儿童票优惠的主要判定标准,等同于变相剥夺越来越多儿童应该享受优惠的权利。
将年龄当成儿童票优惠的主要判定标准,才是对法律“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的深刻践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社区公益性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以及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植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在数字化身份认证已成常态的今天,以年龄为儿童票优惠的主要判定标准,是用科技力量赋能公平的重要举措,能够让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 从法律条文落到实处,成为每个孩子都能真切感受到的公平。
儿童票不只是一张优惠凭证,更是社会对下一代关爱的象征。在衡量儿童票购买资格时“量哪里、怎么量”,不应继续成为家长与相关方面之间的“拉锯战”。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法规政策,统一以年龄为儿童票优惠的主要判定标准,避免公共交通、餐饮、旅游等领域各自为政、自说自话,这既是制度设计应有的温度,也是迈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文明刻度。
——铁路——
儿童免票政策应跟上“三孩时代”
◎ 江德斌
近日,福建龙岩一名单亲妈妈带着4个孩子乘坐火车,被要求补3张儿童票,在网上引发热议。这位妈妈认为,她可以为两名年满6周岁的孩子补票,但还需为其中一名未满6周岁的儿童补票的规定不妥,“每一名持票成年人只能携带一名6周岁以下儿童”的规定过于冰冷,与国家鼓励生育政策相悖。这种观点得到不少网友的赞同。
《铁路旅客运输规程》明确规定,每一名持票成年人旅客可免费携带一名未满6周岁且不单独占用席位的儿童乘车,超过人数应当购买儿童优惠票。该规定旨在保障铁路运输的秩序与公平,确保公共资源合理分配。若对成人免费携带儿童的人数不加以限制,极可能导致车厢过度拥挤,影响其他乘客的乘车体验,引发新的公平争议。火车站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履行职责,本身并无过错。
然而,站在这位单亲妈妈的角度,她的诉求也值得理解。作为抚养四个孩子的母亲,独自带娃出行本就艰难。在国家大力鼓励生育的当下,她觉得多孩家庭理应得到更多政策支持与关怀。而且,她所期望的并非所有孩子都免票,只是希望两个6周岁以下的孩子都能享受免票待遇,这种诉求,体现出人们对鼓励生育政策在具体生活场景中进一步落地的期待。
近年来,国家为鼓励生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这些政策的初衷,都是为了减轻家庭的养育负担,激发生育动力。但在这起火车补票事件中,规则逻辑却与鼓励生育政策的大方向存在一定矛盾,难免会让多孩家庭在出行时感到“吃亏”。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口形势与家庭结构不断变化,各类规则也应与时俱进。对于铁路儿童票规定而言,在保障运营秩序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考量如何更好地兼顾多孩家庭的出行需求,实现规则刚性与人文关怀的平衡。铁路部门不妨适当提高一名成年人可免费携带儿童的数量;或探索设置针对多孩家庭的优惠套餐,在非高峰时段适当放宽免票儿童的数量限制。
这起补票风波,不应仅仅停留在舆论争议层面,而应成为推动规则完善、社会更加包容的契机。
——民航——
儿童机票优惠不能“名存实亡”
◎ 曲征
成人票只需500元,儿童票却要820元,价格高出60%以上!据媒体报道,近期,田先生计划带孩子去上海游玩,在某在线旅游平台搜索“一大一小”从北京到上海的机票时,大跌眼镜。“小朋友的票竟然比大人的还贵,难以理解!”田先生遇到的情况并非个例,许多家长在购买儿童机票时,都遇到过价格“倒挂”的情况。
本应是“半价福利”的儿童机票,在不少航线竟成了比成人机票还贵的“高价票”。这让人不由得想问:儿童机票优惠,究竟去哪儿了?
从新闻报道来看,儿童机票“优惠失灵”,根源在于定价规则与市场现实脱节。根据现行规则,儿童机票价格为“成人全价票的50%”。但这一定价规则诞生于民航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年代。随着民航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今,成人机票的折扣率普遍低于五折,甚至出现两三折的特价票。此时,儿童机票仍实行“成人全价票的50%”,导致其实际价格远高于成人机票,不仅增加了家长的购票成本,更让儿童机票的优惠公信力大打折扣。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城市公共交通以及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客运等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实施免费或者优惠票价。可见,儿童机票优惠并不是市场福利,而是国家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制度性保障。当“优惠”儿童机票反而比成人折扣机票更贵时,这种“福利”已变成“负担”,剥夺了儿童享受市场公平折扣的权利。
破解这一困局的核心,在于让儿童机票定价规则与时俱进。一方面,儿童机票应建立以成人实际成交价为基准的浮动优惠机制。换言之,以成人机票实时折扣价为基础,给予儿童固定比例的额外优惠(比如成人价的80%),让儿童机票优惠真正与市场价格联动。另一方面,赋予家长选择权而非被动接受权。当儿童机票价格高于成人折扣机票时,系统应自动推荐更优惠的方案,而非让家长被迫选择高价儿童机票。
需要看到的是,交通市场早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儿童机票价格比成人票价高,极易引发家长反感,从而选择其他交通工具出行,不利于航空公司发展。要避免儿童机票优惠沦为“镜花水月”,相关政策必须主动跟上市场变化。
——建议——
以“儿童友好”检验儿童票优惠成色
◎ 许朝军
我国儿童票优惠政策在公共交通、餐饮、旅游等领域普遍存在,但具体规则差异显著。这是因为,一方面,法律规定应当对未成年人实施优惠的场景以公共服务业为主,对商业营利性机构没有作强制性规定,导致不少行业执行儿童票优惠政策时标准不一。
另一方面,现实中,对于到底采取身高标准还是年龄标准,来确定儿童票优惠对象,存在争议:以身高确定儿童票优惠对象,在运营方和商家看来,操作性强,但在未成年人增高趋势明显之下,对高个子儿童又有失公平;如果按照年龄而论,现在的孩子身高、体重明显增加,在一些运营方和商家看来,会增加公共服务项目的安全风险、服务成本,比如都按年龄免费,公园的过山车、景区索道等,根本不敢容纳太多年龄符合但体重超标的未成年人。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儿童票优惠是社会福利,是释放关爱善意的儿童友好待遇,“儿童友好”是检验儿童票优惠成色的重要标准。
儿童票如何落实“儿童友好”?关键是确保儿童利益最大化。从这个角度出发,身高、体重超标或者其他问题,只要立足于“儿童友好”和儿童利益最大化,都不是无解的难题。比如,对于身高、体重超标的儿童参加一些公共服务项目,可以采取限人数、限人流等方式干预;对于可能导致服务成本增加的情形,也应从树立“儿童友好”理念、构建“儿童友好”环境、履行社会责任出发解决问题,身高、体重超标不应成为拒绝执行儿童票优惠政策的理由,儿童福利旨在保障所有儿童平等受益,而非根据生理发育差异歧视。
在儿童票领域,要真正不打折扣地落实“儿童友好”,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积极主动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儿童票优惠政策的善意,更精准地抵达每个儿童。
另外,还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科学合理的儿童票标准体系。国家相关部门应从更高层面,将儿童票优惠的年龄标准写入相应规范,覆盖所有面向儿童的各类服务。同时,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统筹标准制定和执行监督。此外,完善核验系统,如电子识别技术,解决儿童票全面优惠的执行难题。这些措施的实施虽会增加短期成本,但从长远看,将增强社会公平正义。

孩子的机票为啥比爸妈的贵? 王怀申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