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熊孩子’损毁展馆艺术品,监控录像被制成警示片循环播放12年”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这段视频的背后,是一位艺术家倾心创作的作品《天使在等待》在上海玻璃博物馆参展时被两个男孩掰断,无法修复,博物馆永久保存损毁的作品,并将监控录像制作成视频公开播放。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这样做主要是进行警示教育,提醒公众艺术保护的重要性。
当博物馆遇上“熊孩子”,悲剧总是如影随形。但一段监控录像制成的警示片循环播放了12年,即使没有引发关于未成年人隐私保护的争议,同样存在警示手段落伍的问题。在公共警示与未成年人保护的“平衡木”上,亟待探索更具人文温度与法治精神的解决之道。
艺术家耗时两年多创作的玻璃艺术品被孩童暴力损坏,不仅是对创作者心血的摧毁,更是对社会公共财物敬畏心的践踏。博物馆选择保留破损作品与循环播放相关监控,将“伤痕”转化为教育载体,让每个观众直面破坏行为的后果,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的确比文字说教更具震慑力。
但在法律的天平上,保护未成年人始终是优先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确立的“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绝非虚置条文。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在童年时期被公开负面事件,可能诱发持续性心理创伤。即便上海玻璃博物馆对视频进行了面部打码等技术处理,12年持续曝光是否构成变相“示众”?
监护缺位才是这场文明悲剧的核心症结。据报道,在监控画面中,家长手持手机记录孩子破坏行为却未加制止,这比孩童的莽撞更让人痛心,折射出公共空间育儿责任的缺失。博物馆绝非托儿所,当家长将公共场域视为孩童的游乐场,再严密的防护机制也会有疏漏。真正的警示,应指向监护责任的觉醒,而非对未成年人进行长期的“曝光惩罚”。
放眼全球,博物馆的警示教育正向技术化、人性化迭代升级,有的博物馆采用压力感应警报系统来警示,有的博物馆开发儿童友好型透明防护罩,有的博物馆推出AR破损修复展示程序……这些创新方案既规避了伦理风险,又以科技手段传递保护理念。相较之下,单纯依赖监控视频的“伤痕教育”,在技术伦理飞速发展的今天已显落后。
博物馆守护艺术的初心值得肯定,但手段可以更优化。在公共利益与个体权益之间,我们需以法治为底线,以人文为温度,探索更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