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孩子去哪儿”是众多双职工家庭面临的现实难题。传统的暑期托管班,往往只满足了“孩子有人看”的底线需求,陷入了“大眼瞪小眼”或“集中写作业”的单调模式。如今,这一现象正悄然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托管服务正从单纯的安全看护,向“托育结合”的新模式探索升级,力求在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的同时,更加关注孩子的兴趣培养、素质拓展和全面发展,让暑假托管真正成为孩子们快乐成长的“第二课堂”。
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暑期托管,丰富假期生活。事实上,暑期托管工作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为切实解决家长暑期 “看护难” 问题,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假期需求,近年来教育部连续出台相关通知推动暑期托管工作,形式多样的暑期托管大量涌现。其中,不仅有中小学校自己组织的校内托管,有社会第三方组织的校外托管,更有通过学校、社区、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或几个单位联合起来一起组织的公益托管服务。这个暑期,全国各地学校和公共文化场馆积极创新托管服务模式,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暑期体验。
需 求 庞 大
“神兽出笼”,谁来接管?
这个暑假,山东日照市五莲县汪湖镇仁旺村的“小草学堂”如期开课了,课堂上,大学生志愿者会为村里的留守儿童进行各类稀有植物的讲解。村民刘秀红在农闲时也会陪伴孙子一同上课。她表示,这种将留守儿童集中托管的模式,解决了她家的难题。
在湖南长沙,由志愿者担任“爱心妈妈”“知心姐姐”,为孩子们筑起家门口的“快乐港湾”。在望城区高塘岭街道湘江村,假期里,50多名6至12岁的孩子接受了安全知识培训,还参与了科学探索、益智手工等特色课程。
在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当地妇联依托社区开设的152个“少年儿童之家”在暑期陆续开班。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非遗项目学习。此外,当地还专门开设了预防性侵害教育课程,提高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他们在面对危险时能够正确应对。
“小候鸟”是对假期去父母务工地团聚的留守儿童的亲切称呼。在深圳,这个暑假,专为“小候鸟”打造的万花筒暑期儿童成长营吸引不少孩子报名。每天的课程从上午8点至下午6点,时间安排充分考虑上班族家长的需求,课程内容也融入了很多科技元素。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候鸟”们动手参与创意机器人的组装。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深圳市自2009年起持续开展“小候鸟”关爱服务,今年暑假,深圳市妇联为“小候鸟”们打造了8000多场关爱服务活动,服务覆盖近3万人。
暑期托管服务如“小草学堂”“少年儿童之家”等创新模式遍地开花,不仅有效破解了留守儿童“看护难”的问题,更以丰富的课程与温情的陪伴,为孩子们筑起安全、快乐、充实的成长空间。从乡村到城市,这些探索正汇聚成社会合力,既托举起孩子们的多彩假期,也为破解普遍性育儿压力提供了宝贵经验——唯有持续扩大优质托管供给,强化社会协同与政策支持,才能让“神兽”安心出笼,让家长放心托付。
服 务 升 级
“看护”到“托育”的转型探索
在小米工会“好好吃工社”农场里,十几个“米二代”正蹲在田垄间,小心翼翼地将一粒粒希望的种子埋进松软的土壤。孩子们专注的神情与沾满泥土的小手,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劳动画卷。这正是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工会“科技+成长”职工子女暑期服务的一个生动缩影。
作为全国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中关村科学城聚集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年轻职工。针对这一群体子女的成长需求,中关村科学城工会创新打造了“自然体验—科技认知—文化浸润”三维服务体系,让职工子女的暑期生活既充满趣味性,更具教育价值。
为精准回应职工“看护难”诉求,贝壳工会在去年成功推出暑期托管服务的基础上,于今年8月继续开展“壳二代暑期托管班”。托管班开设“贝壳手工”“艺术创作”“体能运动”等主题课程,更创新开设“贝壳时间”专属环节——让孩子们实地了解父母的工作内容,增进职业认同。托管班服务全时段覆盖职工工作时间,提供“同餐同往返”便利,切实解决暑期子女看护难题。
从简单的“看护服务”到丰富的“研学成长营”,中关村科学城非公科技企业的服务升级体现了新时代工会工作的创新思路,既充分发挥区域内的科技、文化资源,也为工会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鲜活样本。
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让暑期托管服务不再仅仅是“看娃”。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张毛毛对假期托管班进行了深入调研,她分析道:“传统暑托班主要定位于提供满足家长看护需求的‘托底’服务,而如今其角色正逐渐向‘综合育人’转变。许多暑托班不再局限于基础的作业辅导和游戏活动,而是引入文体活动、科学教育、社会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教育等内容,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未 来 展 望
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暑期托管新生态
在不少公益暑期托管服务中,大学生的身影很常见。
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暑期托管班里,来自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本科生张家铖和孩子们一起做手工、做游戏,带着孩子们读书。“我们参加暑托班的工作,是为了发挥自身的热情和优势,让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更有趣也更有益。为此,我和同学们一起‘头脑风暴’、共同精心设计,力求拿出最符合孩子们口味与需求的活动方案。目前看,效果不错。”
除了大学生,还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进来。
宜春微爱公益邀请宜春市关工委“五老”志愿服务团、“薪火相传”关爱报告团、心理咨询师、儿童安全讲师、艺术老师等走进“假日课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家安全教育、防溺水宣传教育等活动,并带着孩子们走进市博物馆、友福农场等地研学、实践。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高万红认为,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暑托班,能实现两方面价值:“一是动员更多资源投入托幼服务;二是让被托管儿童及家庭感受到社会支持与温暖,同时提升参与活动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令其更深地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形成政府、社会参与者、被服务对象等多方共赢的局面。”
公益托管受到家长欢迎,不过有些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今年暑期,由10家单位共同打造的公益托管服务在重庆市万州区铺开,但也遇到存在师资缺口等问题。“师资力量主要是大学生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缺乏心理辅导、非遗传承等专业课老师。”共青团万州区委主要负责人倪婧说。
对此,万州区正积极构建专业师资库长效机制,面向社会吸纳退休教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专业人才。“我们建立了点单式服务机制,每周收集家长需求并及时响应。”倪婧说。
场地利用也有提升空间。现有托管点主要设在党群服务中心和青少年宫,活动空间相对有限,区内多所中小学校处于闲置状态。“我们正与教育部门协商,计划在城区部分小学试点开放校园场地,这样既能盘活资源,还能依托场地设置特色课程。”倪婧说。
张毛毛在调研中发现,暑托班的开办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不同地区在服务覆盖范围、资源配置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梯度差异,特别是农村地区服务供给相对薄弱。暑托班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不少地区担心资源浪费,所以行动上不够积极。”针对这一问题,她提出,可构建“三位一体”的优化方案:在空间利用方面,推行“时段差异化使用”模式,实现校园设施在学期与假期之间的功能转换;在人力资源方面,打造“专业+志愿”的弹性团队,建立师资共享机制;在服务内容方面,开发“基础看护+素质拓展”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综合央视新闻、《光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