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家书中涵养报国之志
——读《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增订版)》
◎ 樊树林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家书研究中心主任张丁主编的《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增订版)》。该书汇集了44篇抗战家书故事,从一个个独特视角展现中华民族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书中通过不同视角所展现的故事,既与宏观历史叙事相互印证,又让历史从一封封家书中“走”出来,变得更加可感可触。

    当我们拂去历史尘埃,重读那些感人文字,依然能从中汲取到砥砺爱国情怀的磅礴力量。那些抗战家书中的真实情感,让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有了可触可感的载体。那一封封在烽火硝烟中泣血落笔的心声,是英烈们在生死关头对家人最坦诚的倾诉。比如,赵一曼临刑前给儿子留下“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等遗言,用血肉之躯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大义;蔡炳炎在1937年淞沪会战的炮火轰鸣中,给妻子写下了两封家书,就在写信后的第4天,他在与日军短兵相接的激战中英勇牺牲,留下了“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的历史叩问……在阅读抗战家书时,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那些英勇的先辈进行心灵对话,感受到他们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精神。

    大丈夫也有儿女情长。在那些抗战家书中,先烈们的温情让爱国情怀更显真挚、更为动人。“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太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到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左权将军在信中描写了一家三口的温馨日常,让我们感受到了铁汉柔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从那些抗战家书中可以看出,英烈们有着对家人的强烈思念与牵挂。他们也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国情怀,是将对家人的眷恋化作保家卫国的动力,是把对亲人的承诺融入民族大义的坚守。

    那些抗战家书彰显的精神境界,为爱国情怀赋予了历史纵深感。“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的誓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绝,“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的警醒……诸如此类振聋发聩的声音,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丰富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共赴国难”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在当今依然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坐标,提醒我们爱国不仅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应是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的行动自觉。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增订版)》图文并茂,每封家书都配有相关的历史照片和详细的背景介绍,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那些家书所蕴含的情感和历史意义。

当前:5版(2025年08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