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来了,自古以来,众多文人墨客皆陶醉于秋的梦乡,有的写秋风,有的写秋雨,有的写秋月,而有的钟情于秋水……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望洞庭》一诗中,细致地描绘了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的开头,描写了清澈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空灵的画面。最后一个“和”字细细品味起来,似乎月光与湖水的辉映还带着韵律节奏。望着秋月,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最后,诗人将视线集中于群山,描绘了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君山青翠碧绿,洞庭湖水清澈见底,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得十分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惹人喜爱。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流放途中遇赦,恰逢入秋,于是相约友人同游洞庭湖,写下有关秋水的组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诗的开头,诗人描绘了月夜泛舟时,洞庭湖水没有白日那般烟波浩渺、水汽蒸腾的景象。诗人与友人在舟上把湖当成一条银河,更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但“乘流上天”终不可得,只能停留在想象中。
最后,诗人提议要在洞庭湖借着迷人的月色,将小船停靠在缥缈的白云之边,然后去购买美酒,开怀畅饮。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体现出追求自由和享受生活的态度。
唐代女诗人鱼玄机在《赋得江边柳》一诗中,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美丽迷蒙的江边烟柳图:“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诗的开头两句,诗人描绘了在荒凉的堤岸上,柳丝随风飘摆,如烟似缕,透过这些婆娑的杨柳,隐约可见远处的高楼。诗人以柳自比,“荒岸”二字点出时值秋天,很多花木都已凋零,柳叶也不如初春时青碧,更委婉地写出她的悲惨处境。“远楼”二字也含蓄地指出,才女无缘落户于红墙碧瓦的高宅深院,如柳丝一般,受到凄风冷雨的欺凌,温馨的家庭生活对自己来说,可望而不可即。
最后,诗人写柳影。岸边柳树的倒影铺洒在水面,随波摇晃,成了虚无的东西,诗人眼前的处境梦幻迷离,一片茫然,终归被抛弃的担忧涌上心头。诗人借景抒情,既明喻了秋天的美,也暗喻了心中的愁绪,让人深感凄凉。
三位诗人笔下的秋水,让我感受到不一样的秋天。面对人生低谷,有的人淡泊从容,有的人愁容满面,唯有将情思寄于山水,给秋天添上一丝浓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