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我站在阳台晾衣服,楼下几个孩子在风中奔跑,其中一个孩子手里举着一只小小的纸船,边跑边喊:“看!我做的船能飞!”那声音清脆如铃,穿透了风,也穿透了我记忆的门。
我低头看了看手里那张写了一半的信纸,纸角已经被我捏得有些发软。信是写给女儿小满的,她刚满十三岁。
小满是个安静的孩子,不爱说话,却爱画画。五岁那年,她第一次拿起蜡笔,在白墙上画了一只猫。那猫的眼睛很大,像两颗黑葡萄,尾巴卷着一条彩虹。我起初是生气的,但后来蹲下来看了许久,竟被那画里的天真打动了。于是,我拿了一张纸,对她说:“以后,画在纸上好不好?墙是房子的脸,咱们不能让它脏了。”
她点点头,从此便开始在纸上画她的世界。那些年,她的画里有会飞的鱼、会跳舞的月亮,还有穿裙子的太阳。她的世界,是彩色的,也是安静的。
但进入初中后,一切都变了。她开始沉默,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成绩下滑。我问她怎么了,她只是摇头。再问,她便说:“爸爸,我也不知道,就是不想学了。”
那一刻,我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我知道她不是不想学,而是找不到学的意义。我也曾是这样过来的,小时候被安排、被比较、被期待,却很少有人问我:“你想做什么?”
于是,我决定带她去看海。
那是一个周末,我请了假,带着她坐上火车,去了海边的小城。我们住在一家老式民宿,推开窗就能听见海的声音。第一次见到海,她站在沙滩上,风吹乱了她的头发,她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像在听什么秘密。
“爸爸,海是不是很孤独?”站了许久,她突然问。
“为什么这么说?”我转头看着她。
“因为它那么大,却没有边。”
我笑了:“它不是没有边,它只是在寻找。”
她愣了一下,然后笑了。
那天晚上,我们坐在海边,我给她讲我小时候的故事,讲我曾经逃课、曾经讨厌数学,也曾觉得人生没有方向。她听着,不说话,只是轻轻地点点头。
“爸爸,我是不是让你失望了?”她忽然又问。
我怔了一下,然后紧紧抱住她:“怎么会?你是我见过最勇敢的孩子。”
从那以后,她开始慢慢变了,她重新拿起了画笔,开始参加学校的美术社团,还主动报名了市里的青少年画展。有一次,她画了一幅名为《纸船》的作品,画中是一个小女孩站在窗前,手里拿着一只纸船,窗外是深蓝的夜空。她说:“纸船虽然小,但它可以载着梦,漂到很远的地方。”
我看着那幅画,眼眶发热。我知道,她已经在心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有时候,教育不是教,而是陪。陪她走过低谷,陪她看见光,陪她学会自己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