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爷爷带我参观了山东省青州市庙子镇长秋村的“一门忠烈”纪念馆。
一进展厅,爷爷就紧紧拉着我的手,停在了一个玻璃柜前。他指着里面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眼里满是敬意:“孩子,这就是冯毅之爷爷,他和王尽美、邓恩铭都是山东最早期的共产主义革命家。也是他,把你太爷爷带上了革命的道路。”我仔细地看着那张照片,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
爷爷又让我看旁边的展品——一条褪色的绑腿带。他的话语低沉而有力,讲起了1942年马鞍山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炮火把山顶都烧焦了,子弹也打光了。那时候,冯爷爷的小儿子才一岁,大人们解下绑腿带拧成粗绳,小心翼翼地把装着他的箩筐从悬崖放下……”
我的心揪得紧紧的,忍不住问:“后来呢?”爷爷摇摇头,花白的鬓角在灯光下闪着银光:“那孩子,再没找到。冯家九口人,都成了烈士。”我凝视着展柜的玻璃,里面映出我模糊的倒影、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了悬崖边上飘荡的空箩筐。
爷爷指着一张照片让我仔细瞧,只见照片中的年轻人穿着打补丁的粗布军装,腰间别着乌黑锃亮的盒子枪,眼睛亮得像暗夜里的星辰。“认出来没?这就是你太爷爷邱乐亭!”
我指着柜子里那支褪色的枪问爷爷:“爷爷,这就是照片里太爷爷手里的枪吗?”爷爷的眼神瞬间变得坚定:“对!它承载着你太爷爷一生的革命热血!”
1937年,卢沟桥的炮火震惊全国,也传到了我们梨园村。那时,刚分家的太爷爷毅然卖掉了分到的地和家当,换回了这支珍贵的盒子枪。深秋时节,鬼子从辛店袭来。太爷爷挺身而出,带领乡亲们拿起土枪、锄头、梭镖,誓死保卫家园。他站在寨墙上,高举着枪,大声指挥着,土枪声响起,鬼子狼狈逃窜。几天后,鬼子卷土重来,拖着小钢炮逼近寨门。在这危急时刻,太爷爷指挥大家抬出土炮。土炮轰鸣,漫天碎铁如“铁雨”般落下,鬼子纷纷倒下。就在这时,远处传来枪声,冯爷爷带着救兵赶到,鬼子最终落荒而逃。爷爷说,这一仗点燃了太爷爷心里的抗日之火!
1937年底,他带着村里的十几个棒小伙,别着盒子枪,毅然地投奔了八路军。1939年,太爷爷光荣入党,后来当上了连长和区长。他亲手送去了两千多名热血青年上前线打鬼子,讲到这里,爷爷的声音哽住了。良久,他说,抗战胜利时,能回来的人寥寥无几。我听着,心中若有所悟,纪念馆外墙上的“忠烈”二字,是用无数个“未归还”的名字写就的沉重篇章。
离开时,我回望纪念馆朱红色的大门,忽然明白,那些泛黄的照片、褪色的绑腿带、沉默的盒子枪,都是穿越时空的绳索。它们一头系着血与火的昨天,一头牵着阳光灿烂的今天。
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
六(7)班 邱芷墨
指导老师 龙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