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与全球化的浪潮中,许多非遗正面临传承断层与影响力衰退的情况。数智融合技术的出现,为这些凝聚千年匠心的文化注入新活力——它打破地域与时间的壁垒,让非遗跨越山海、走向世界。从指尖滑动的短视频,到戴上VR眼镜的沉浸式体验,新时代的非遗正以数字化、智能化的姿态实现“守护”与“创新”。
内容数字化守护非遗传承基石。长期以来,受限于口耳相传、实地展示等传统传播方式,诸多非遗项目的影响范围依然局限在本土甚至村落之间,难以突破地域边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如今,数字化技术的介入为非遗的系统记录打开了新局面。高清扫描让古老器物的纹理纤毫毕现,三维建模则能将精巧的工艺过程以全景、可旋转的方式再现,让观众足不出户即可“近距离”欣赏匠人的每一个动作。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被系统化整理,汇聚成可长期保存与共享的数字资源库,为学术研究、技艺传承乃至文创开发提供了坚实基础。以河南省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技师们将手工雕刻、上色、晾晒等环节逐一拍摄成高清影像,并利用三维建模复原经典年画作品,使其细腻的线条与鲜艳的色彩得以永久保存。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模式已被推广至其他非遗项目,如苗族银饰锻造、景德镇瓷器绘制等,为非遗的保护和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VR与AR技术创造了沉浸式非遗体验。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融入,为非遗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借助头戴设备或移动终端,用户不再只是“观看”非遗,而是能够亲身“走进”非遗现场:在虚拟空间中穿梭于雕花木作坊,感受木屑飞扬;置身广场感受热闹的节庆仪式,聆听锣鼓喧天与人声交织的节奏;甚至能在传统染坊中,亲手调配色浆、印染布匹,体验技艺背后的匠心与韵味。2025年5月,辽宁省博物馆推出的跨界沉浸式展览,便是这一趋势的生动写照。从红山文化的古老玉龙到未来火星的探索之旅,从青铜器上镌刻的星辰纹样到VR技术打造的浩瀚宇宙,观众在几分钟内便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时空旅行。
社交媒体坚持打造非遗新生态。随着数智融合技术的不断演进,非遗的传播方式正逐步迈向智能化。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重构了非遗传播的新生态。这些平台不仅具备即时传播的特性,还通过评论、转发等形式增强用户的参与感,使非遗在社交网络中形成自发传播的生态。借助智能算法与数据分析,非遗内容在社交媒体上的呈现方式更加精准、多元,不仅扩大了受众覆盖面,更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抖音发布的《2025抖音春节非遗数据报告》显示,首个“非遗版”春节期间,非遗视频总播放量超1679亿次,日均直播17.3万场;非遗好物热销,抖音电商相关订单量同比增长33.7%,充分展现了智能化传播的强大影响力。
AI正高效赋能非遗数字化保存与国际化传播。在非遗传承领域,AI的语音识别和图像处理技术,使得非遗技艺的记录更加系统化和标准化,为非遗的长期保存提供了技术保障。与此同时,AI正推动非遗在全球舞台上实现跨越式发展。AI的自动翻译与多语种生成能力,让文化突破语言藩篱,以更便捷的方式进入不同文化圈层,吸引世界各地的目光。通过数字化展示与社交媒体的协同发力,我国非遗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攀升,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可以说,人工智能正在为非遗“走出去”开辟一条高速通道,不仅重塑了其国际传播格局,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数智时代,非遗的“守”与“创”正交相辉映,不仅为非遗注入现代动能,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独特魅力提供了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文系2024年大连市社科联课题“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下提升大连非遗国际传播力的策略与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4dlskzd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