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集体认知,是凝聚民族共识、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加深,年轻群体对说教式宣传接受度下降,凸显了用创新方式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紧迫性。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激活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使其成为联结民族情感、巩固团结意识的纽带成为了亟待探索的课题。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媒体技术如何通过创新路径激活红色文化资源,使其在当代社会更有效地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这一探索既有助于为文化数字化战略提供参考,也可为民族团结教育注入新动能。
创新传播形式,扩大覆盖范围
新媒体技术能够将红色文化从实体场馆延伸至虚拟空间,以延安革命纪念馆为例,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系列故事短片,将革命历史分解为“五分钟故事”展现毛泽东同志夜间工作的场景,短视频能够符合现代人碎片化浏览习惯,便于用户随时随地观看与分享。纪念馆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延安保卫战”场景,用户佩戴VR设备后可“穿越”到历史现场,观察战士如何利用地形作战、体验军民共同开垦南泥湾的过程,这不仅能激发用户情感共鸣,更能让其深刻感知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奋斗历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历史认知根基。
针对年轻人群体,延安革命纪念馆将红色故事与轻量化表达结合,创作“漫画版革命日记”,用简洁画面与口语化台词讲述红色故事,让年轻群体直观理解“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助力其在成长过程中主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学生群体,延安革命纪念馆可推出互动式学习资源包,包含动画微课、线上答题竞赛、绘制地图等,方便教师将其融入课堂教育,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逐步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针对老年群体,纪念馆可推出“语音导览+老照片故事”服务,用户扫描展品二维码即可收听方言版历史讲解,唤起老一辈的情感记忆。这一过程中,应当鼓励老年人录制“口述历史”视频,分享亲身经历或家族红色故事,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形成“历史见证者”与“年轻学习者”的对话,从而扩大红色文化的覆盖范围,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代际传承中不断深化。
构建互动平台,强化情感联结
新媒体技术可以通过线上互动设计,让用户主动参与红色文化传播,具体需要从搭建虚拟社区和设计角色代入体验两方面展开,可以开发一个红色文化主题的互动平台,用户注册后可以选择“历史守护者”“故事讲述人”等身份在社区中完成任务。平台设置“每日红色问答”,用户答题积累积分,兑换虚拟勋章;社区内同步开设讨论区,鼓励用户分享家族红色记忆,其他用户可点赞、评论,从而通过用户互动形成集体记忆,让虚拟社区成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借助新媒体技术让用户扮演历史人物亲历关键事件,如开发一款互动小程序,用户进入后选择扮演红军通讯员、战地医生等角色,根据提示完成情景任务,任务完成后系统自动生成“历史结局报告”,对比用户决策与真实历史的差异,并附上相关历史知识讲解,从而以互动游戏的方式激发用户红色文化学习兴趣,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意义,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理论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
结语 >>>>>>>>>>
综上,新媒体技术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传播提供了多元路径,通过构建互动平台、整合教育资源不仅强化了红色文化的时代感染力,还通过共享历史记忆、共情奋斗历程深化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内核的理解,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化与传承。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红色文化传播可进一步优化虚实融合体验,并避免技术应用的过度娱乐化,确保红色精神的严肃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作者系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通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推进我校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YZY2023ZLYB005),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重点项目《新疆各民族共享屯垦戍边文化符号的内涵挖掘与价值运用研究》(项目编号:XJYY2024ZLZD001)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