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下午,黑龙江省伊春市溪水林场松涛阵阵,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这里举行。150人(组)身边好人光荣上榜。
他们来自基层,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危急时刻的挺身、平凡却滚烫的日常,告诉我们,何为“中国好人”。
在河北唐山,72岁的老人段思序是一个“雷锋迷”。从1963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开始,刚上小学的段思序便踏上了追寻雷锋的漫漫长路。62年,4000多件雷锋相关藏品,堆满了一屋,更堆叠起段思序一生的信仰。
段思序不仅是雷锋相关物品的收藏者,更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1975年,在医疗器械厂电工岗位上,他甘做“螺丝钉”;20世纪90年代,他自制“每日一捐箱”,帮助19名困难少年重返校园;2012年,他创办河北省首个雷锋精神纪念馆,13年来义务宣讲雷锋故事。段思序深信,“雷锋故事和雷锋精神是能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感染人、影响人、塑造人的正能量”。
当段思序用一生践行雷锋精神时,湖北省咸丰县唐崖镇两河口村的李贤付一家,正用三代人的坚守,兑现一个跨越91年的承诺。
1934年,红军鄂川边区独立团政委冯义发在战斗中受伤,途经两河口村时因伤势过重牺牲。部队首长恳请李贤付的爷爷照看冯义发烈士的墓,老人一口答应。
“咱家答应了红军,就要讲诚信。”一句承诺,三代人接力。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不变的是他们一家对红军烈士墓的守护和祭奠。
如今,70岁的李贤付依然住在红军烈士墓附近的老屋里,他们守护的红军烈士墓已成为咸丰县红色教育基地,而他也当起了义务宣讲员。
“人不能忘本啊,如果我不行了,下一辈要继续。”李贤付叮嘱儿子、告诉孙女,一定要守护好红军烈士墓。
从湖北的山坳到新疆的戈壁,“中国好人”的故事里,从不缺“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
王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负责人。在吐鲁番的戈壁滩上,他扎根二十余载,用脚步丈量丝路文明。
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王龙带队踏查坎儿井,每天凌晨五点出发,赶在40度高温前钻进戈壁。最远的坎儿井要徒步十几公里,渴了,喝一口坎儿井水,累了,坐在树下听老乡们讲“祖辈挖井取水”的往事。一年下来,他和队员记录下1108条坎儿井、10万余条数据,成为坎儿井保护的“活档案”。
天山峡谷,王龙带队爬悬崖、穿峡谷,新发现74处文物点;吐峪沟石窟,王龙像“剥洋葱”一样揭开千年佛国的秘密;西旁景教寺院遗址,王龙发现叙利亚文的景教文献与汉文佛经写在同一张纸上——历史的脉络,因他的探寻而更加清晰。王龙常说:“文明的火种,需要我们用脚步去探寻,用真心去传承。”
有人守护文明,有人守护家人。
四川南充的赵海英,用20年光阴守护脑瘫女儿秋华,诠释着一个母亲不离不弃的伟大母爱。
女儿秋华6个月大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脑瘫和唐氏综合征,医生建议“放弃”,赵海英却紧紧搂住女儿:“只要我活着,就不会放弃你。”
20年来,赵海英带着女儿四处求医,悉心教导女儿学习生活技能。2021年,当发现女儿对川剧变脸表现出兴趣时,她请求川剧老师收女儿为徒。
秋华有了师父,赵海英更加忙碌,清晨,她陪着女儿练习变脸基本功;秋华分不清左右,她就在地板上贴满箭头标识;秋华练到崩溃摔脸谱,她就捡起脸谱耐心鼓励。
如今,秋华成为“全国唐氏变脸第一人”。这是一位母亲用爱创造的奇迹。
在年长者用岁月书写坚守时,年轻一代也在用行动证明:“中国好人”从没有年龄界限。
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学生姜昭鹏,在2025年5月10日的职教高考路上,交出了一份“满分人生答卷”。
那天早上,他和同学乘网约车赴考,同行同学突发心梗,休克倒在他身上。学过急救的姜昭鹏知道,心脏骤停的“黄金四分钟”十分关键,他来不及放下书包,就在狭小的车里展开急救——检查意识、开放气道、持续进行胸外按压,衣服被汗水湿透,胳膊酸麻也不停。
在姜昭鹏全力施救的同时,网约车司机王涛连闯6个红灯,将15分钟车程压缩至7分钟,为生命营救赢得宝贵时间。
最终同学获救,姜昭鹏却错过了上午的考试。有人问他后悔吗?这个“00后”说:“考试还有下一次,但生命只有一次。”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担当。
这些好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年龄不同、岗位各异,却都用一言一行深刻诠释着“中国好人”的精神内涵——那是六十二年如一日传递雷锋精神的执着,是一家三代信守诺言的守护,是穿越风沙探寻历史根脉的热忱,是为爱永不放弃的坚守,是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
他们,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精神的践行者。他们,在平凡中铸就伟大,用信念与坚守汇聚感动中国的温暖洪流。
这,就是“中国好人”。

扫码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