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西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纪实

德令哈巴音河一角。

都兰县热水乡党员干部深入曲日岗草原开展法治宣传。

“网络达人海西行”活动在德令哈市城市音乐书吧举行座谈会。

格尔木市星园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水墨画公益培训活动。

2025年第二季度“青海好人”发布仪式在德令哈市举办。

2025年百姓宣讲大篷车夏季号乌兰站巡回演出。

海西州天峻县龙门乡龙门尔村。
在广袤的柴达木盆地,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正以创新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模式,奏响新时代文明和谐的动人乐章。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相关部门协同抓的工作格局。同时,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作路径,构建起理论宣传立体覆盖、精神文明实践落地生根、文化服务普惠共享的生动格局,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文明新风吹遍戈壁草原,让文化之花在“聚宝盆”绚丽绽放。
理论宣讲
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思想引领格局
清晨的阳光洒满德令哈市中心广场,“百姓宣讲大篷车”的红色横幅格外醒目,文艺骨干南措为市民带来新编的青海花儿《好日子不忘党恩》。“我们的节目都是用农牧民听得懂的语言编排的,把党的政策融入‘花儿’曲调里,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南措说。
近年来,海西州构建起“线上+线下”立体化理论传播体系。在线下层面,州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发挥“头雁效应”,制定《2025年州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开展“党纪国法大讲堂”4期,召开州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14期,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专题研讨7次,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
在此基础上,海西州组建“百姓宣讲大篷车”“文艺轻骑兵”等基层宣讲队伍,采取“理论+文艺+网络”模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民族歌舞等艺术形式,打造出“有理论、有生活、冒热气、对胃口”的基层理论宣讲“花色菜品”。
7月14日,百姓宣讲大篷车夏季号驶入都兰县,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弘扬移风易俗新风”巡回宣讲活动。活动现场,舞蹈、独唱、快板、小品等节目轮番上演,将政策宣讲与群众文化生活深度融合。宣讲团还发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解读手册》《移风易俗新风倡议书》等资料,通过一对一讲解、设置政策展板等形式,形成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矩阵。
在线上阵地方面,今年上半年海西州网信系统聚焦中央和省州中心工作,结合网络文明建设重点工作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设置各类网上宣传主题和议题40个,加大优质网络内容生产供给,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网上阐释,上半年共发布各类网络作品7635篇,全网点击量1.34亿次,在宣传展示海西正面形象过程中,着力提高网民的文化修养。不断创新网络文明内容策划和呈现多样性,设置“网眼看海西”“今夜我在德令哈”等网络传播品牌话题,创新开展“网络达人海西行”活动,全网征集“大美海西别样精彩”正能量网络作品,进一步健全了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网络文明的良好格局,使广大网民在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中获得更多幸福感、满足感。目前,“网眼看海西”“今夜我在德令哈”抖音平台播放量超3400万。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海西州累计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宣讲活动350余场次,覆盖群众8.6万人次。
文明建设
以培育与实践涵养文明新风
“以前办丧事少说也要花3万元,这次只花了1万元,节约了三分之二。”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上滩东村村民王先生深有感触地说。今年上半年,王先生父亲因病去世,王先生按照村规民约,在村里的移风易俗大厅操办丧事,不仅省了力还省了钱。
上滩东村创新设立移风易俗大厅,配备厨房、炊具、桌椅等设施,村民办红白事时只需自带食材就可免费使用。同时制定《移风易俗红白事办事指导图》,详细规定办理天数、酒席桌数、待客范围等,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自从村里有了移风易俗大厅,大家的负担减轻了,对这项措施纷纷点赞。”驻村第一书记李和平说。如今,上滩东村办红白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的现象明显减少,村民自我管理、自觉践行移风易俗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天峻县快尔玛乡纳尔宗村党支部开展的“党员每日一元”爱心行动同样彰显文明力量。1400多个日夜,他们坚持奉献爱心,善款分别用于购买草料解决牧民牲畜养殖难题、帮助邻村车祸受伤村民等。邻村德陇村村民保义因车祸陷入困境,纳尔宗村党支部从“党员每日一元”基金中划拨1万元进行定向捐助,引发全乡基层党组织积极响应。
这是海西州深化文明建设、培育文明新风的生动写照。在移风易俗工作中,海西州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主阵地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在线上搭建“志愿服务云平台”,发布“学雷锋 做志愿”等活动预告,招募志愿者1.2万人次,服务时长超5万小时。同时,充分运用“海西发布”“文明海西”“海西宣讲”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等载体,刊发文明殡葬、抵制高价彩礼等移风易俗相关内容。
此外,近年来,海西州以“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为抓手,常态化做好先进典型发掘培育工作。在新媒体平台开设“青海好人”“新时代好少年”事迹展播专栏,上半年宣传先进典型20余人,阅读量累计超50万次。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海西州格尔木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3个村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7个单位获评全国文明单位,1所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1户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上半年,海西州共推荐3名候选人参评“青海好人”,在全州树立起崇德向善的鲜明标杆,文明创建“金字招牌”持续闪亮。
在培育先进典型的同时,海西州注重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卓乃湖保护站副站长阿旺旦巴坚守无人区13年,巡护里程超20万公里,参与破获盗猎案件50余起,在海拔46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守护藏羚羊迁徙通道,入选2025年第一季度敬业奉献类“青海好人”。
8月13日,2025年第二季度“青海好人”发布仪式在海西州德令哈市举行,来自茫崖市的固井驾驶员李振德入选助人为乐类“青海好人”,近4年间他安全行驶35万公里,自2003年起默默资助两名孤儿累计投入近百万元,其事迹感动了无数人。生活中的李振德极度简朴,寒来暑往始终骑自行车上下班,365天穿着红色工衣,但面对素不相识的孤儿和孤寡老人,他却慷慨解囊,倾尽全力。“孩子只有读书才有出路。”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坚持20余年助学的初心。
文化建设
以惠民服务激活文化内生动力
在格尔木市星园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上午,居民们将广场舞“搬到”室内。虽然场地换了,但居民们的热情丝毫不减。下午,活动室内三五成群,居民们在一起下象棋、做手工刺绣,悠闲自得、其乐融融。
社区书记杨青介绍,社区活动室按照功能划分为棋牌娱乐区、舞蹈区、儿童娱乐区、手工刺绣区,并配备了相应设施,达到功能最大化、体验亲民化,最大程度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
德令哈市巴音河东岸的城市音乐书吧成为市民新宠。古色古香的木质书架隔出通透典雅的阅读空间,书籍分类广泛细致,红色经典、历史文化、古典文学等应有尽有。书吧从9时开放至22时,节假日无休,市民无需预约便可免费进店阅读、学习。
在乌兰县柯柯镇中村,农家书屋打造了“小书虫志愿服务队”,让本村学生利用闲余时间参与管理工作。每周日14时至18时,14名学生组成的服务队负责整理图书、借换书登记,影响和带动全村孩子感受读书的魅力。七年级学生保秀芝是7月的图书管理小助手,她说:“在这里不仅能读到很多书,还能帮助其他同学,感觉很有意义。”中村党支部书记申鹏山表示,通过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农家书屋真正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海西州大力实施民族影视译制、“全民阅读”等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柴达木之夏、非遗展示、四季村晚、文化走亲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州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实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有效满足了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年上半年,海西州完成第二十届群星奖评选推荐工作,德令哈市戏剧节目《我诗歌中的金色世界》进入复赛;组织参加青海省第四届原创舞蹈大赛的《折箭凝心》《鹰·觉》分别荣获专业组一等奖、三等奖,《云野欢歌》获得群文组一等奖。
在文旅融合方面,海西州积极组织州内文旅协会、A级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等重点文旅企业代表,参加第四届西北文旅供应商敦煌洽谈会、第三届青海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产品采购大会等活动,宣传提升“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 魅力海西”文旅品牌知名度。6月28日,在西宁市河湟文化大集上,播放着魅力海西宣传视频,壮美的风光、深厚的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蓬勃的产业发展图景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
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同样精彩纷呈。6月14日,为期一周的“非遗进景区”活动在茶卡盐湖景区拉开序幕,青盐药用技艺、蒙古族刺绣、德都蒙古布格围鹿棋等非遗项目惊艳亮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演示技艺,游客可亲手体验刺绣针法、参与盐雕制作。在线上,海西州利用VR技术打造“数字文物馆”,展示海西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同时,实施民族影视译制工程,完成《云野欢歌》等3部民族歌舞作品多语种译制,在短视频平台开设“非遗展示”专栏,播放量超80万次。
天峻县新源镇天棚村作为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春季示范展示点,以“村晚+”模式融合文旅资源,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联动。活动坚持“农趣农味”,鼓励村民自编自导节目,展示非遗项目及地方民俗技艺,结合特色农产品展销和地方美食促进消费,通过线上直播打破地域限制,增强文化影响力。
从城市书房到草原村晚,从非遗展示到文旅融合,海西州正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建设文化强州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通过深化文化认同凝聚各族群众团结奋进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海西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将续写更多精彩篇章,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海西新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海西州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