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夹烟墙画引发的多重思考

    编者按

    近日,浙江绍兴鲁迅故里景区因“鲁迅夹烟主题墙画被要求更换”的话题,引发了公众热议。8月22日,控烟志愿者孙女士通过某网络平台发起投诉,她指出:鲁迅吸烟的原始画面背景为居家场景,而景区内悬挂的放大版墙画却刻意去除了这一背景元素。在她看来,这种处理方式可能传递出“室外聚集吸烟”的误导性信号,尤其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引导,因此建议将墙画形象替换为鲁迅握拳的模样。

    8月25日,绍兴鲁迅故里景区回应称,有百余位热心人士联系景区,要求坚持尊重历史。鲁迅故里景区的墙画落成至今已有22年,已成为海内外游客来绍兴的重要打卡地,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那么,鲁迅夹烟墙画到底是不是“不良示范”?公共艺术品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引导社会风尚?减少青少年吸烟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

    关键词:人物形象

    莫让控烟 “掐灭”文化传承烟火

    ◎ 黄鹤权

    这场看似简单的“控烟”争议,实则“撕”开一道深层文化命题:当我们用现代社会的道德标准打量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掐灭”鲁迅手中的烟,“掐灭”的或许不只是烟,还有历史承载的思想锋芒。毕竟,鲁迅的价值从不在于偶像的完美,而在于其直面复杂现实的批判精神。

    鲁迅吸烟,既是一种嗜好,也是其精神世界与时代语境的具象投射。正如一些专家所说,香烟是他在暗夜里写作的陪伴者,是他对抗精神困境的“麻醉药”,也是他作为“斗士”的文化符号。烟与他写作时的思维运转具有深层关联,那些在书桌前燃尽的烟,见证了他写下《狂人日记》的尖锐、《阿Q正传》的沉痛、《野草》的深邃……在那个年代,烟是无数知识分子思考时的寻常陪伴,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特质,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试图抹去真实历史,在本质上是在剥离历史的复杂性,将立体的人物简化为扁平的道德符号。

    投诉鲁迅夹烟墙画者的理由是误导青少年,这是将历史人物的形象与当今青少年的现实行为简单画等号。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让历史人物符合现代完美标准,而是引导后人透过具体形象,读懂其背后的精神内核。我们纪念鲁迅不是要学他抽烟,而是要学习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批判精神,学习他“救救孩子”的悲悯情怀,学习他在黑暗中始终保持清醒、独立的思考。若为规避所谓的“负面影响”,刻意“掐灭”鲁迅手中的烟,反而会让青少年失去对历史人物的完整认知——当他们发现公共场合出现的鲁迅形象与真实历史存在割裂,反而会动摇对文化传承的信任,这可能比“看到抽烟形象”的危害更甚。

    近年来,类似案例并不少见:有人建议删除《水浒传》中的暴力情节,认为不利于培养青少年的正确价值观;有人要求修改杜甫画像,觉得“过于愁苦不符合正能量”……如今有人想“掐灭”鲁迅手中的烟,觉得不符合现代控烟理念。这些诉求看似合理,实则是用单一的现代标准,去打量多元复杂的历史。

    不少人反对将用拳头取代鲁迅墙画上的烟,不是不认同控烟的重要性,而是反对以牺牲历史真实为代价的“一刀切”;不是维护抽烟行为,而是维护鲁迅形象及其精神意义的完整性。绍兴相关方面不盲目修改相关墙画,也传递出一种清醒认识:文化传承的核心是守护精神内核,而非修饰外在细节。真正的控烟教育,应是告诉青少年“吸烟有害健康”,让他们理解鲁迅抽烟背后的历史语境;真正的鲁迅精神传承,应是引导青少年读懂鲁迅吸烟背后的思考,而非让他们看到一个被“净化”的形象。

    关键词:旅游打卡

    “给先生点支烟”不是正确打卡姿势

    ◎ 张立美

    鲁迅故里景区设计鲁迅夹烟网红打卡墙,并无不妥,是对鲁迅真实历史形象的尊重。但是,一些游客以致敬鲁迅先生为名,在鲁迅夹烟网红墙打卡时拍摄“给先生点支烟”的照片并发布于社交平台,不是正确的打卡姿势,背离了鲁迅故里景区作为文化教育场所应有的严肃性。

    鲁迅故里景区是人们走近鲁迅、纪念鲁迅的精神家园,一些游客“给先生点支烟”的打卡行为,其实是把对鲁迅先生的关注焦点放在抽烟的生活习惯上,而非其精神。这样的打卡行为,俨然是将鲁迅娱乐化,既是对鲁迅形象的恶搞,也是对鲁迅精神的轻慢。

    另外,在人潮涌动的鲁迅故里景区,一些游客为了拍摄“给先生点支烟”的打卡照,公然在鲁迅夹烟网红打卡墙前打燃打火机、点燃香烟,存在一定的消防安全隐患,稍有不慎,可能引发火灾事故,危害巨大。广大游客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该景区内的鲁迅纪念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同时还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与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等文物建筑紧密相连,这里既不能用明火,也不能吸烟。国家文物局、应急管理部在2019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就明确要求,文物建筑和博物馆、纪念馆室内、廊道禁止使用明火,禁止吸烟,在重点要害场所应设置“禁止烟火”标志。

    鲁迅故里景区保留鲁迅夹烟网红打卡墙无妨,可以不予更改。但是,馆方需要安排工作人员劝阻、制止游客“给先生点支烟”这种不文明打卡行为,既防止鲁迅形象被娱乐化,也防止火灾隐患。总之,鲁迅夹烟墙画可以存在,这是尊重历史事实,但游客打卡时“给先生点支烟”不行,这是以致敬之名恶搞,必须喊“停”。

    关键词:文化展示

    在尊重历史真实基础上兼顾当下诉求

    ◎ 王志顺

    在很多人看来,在旧时代,鲁迅先生通过文字唤醒国人,而他手中的烟更像是思考与抗争的象征;先生自己虽嗜烟,却在书信中告诫青年“勿染烟习”。故绝大多数人不赞同对鲁迅形象“去烟化”。尽管如此,孙女士的动机值得肯定,还是为了公众健康。

    在公共文化场所展示的公共艺术品不仅关乎历史真实,更承担着教育引导社会的功能。这场争议,实际上反映出历史文化符号在现代社会如何科学表达,公共艺术品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引导社会风尚。

    其实,在全球范围内,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机构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历史人物的争议性形象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应对机制:在操作层面,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场馆的经验,在保留原作的基础上增设引导说明牌,既展现历史原貌,又补充必要的背景信息;在技术层面,可考虑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开发互动展示系统,让观众能自主选择了解历史人物的不同侧面;在制度层面,则建议组建由历史学者、公共卫生专家、教育工作者等组成的专业咨询团队,对可能引发争议的展示内容进行前置性评估,多学科参与评估,既能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又能兼顾现代社会的价值诉求。

    文化展示的本质是建立过去与现在的对话。这场关于“一支烟”的争论,本质上是对文化机构如何承载和传递精神火光的集体思考。真正有建设性的做法,是构建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文化叙事体系,让历史人物的精神遗产通过恰当形式得以传承。

    具体到鲁迅故里景区的这个案例,有关方面或许可以考虑,在保留现有墙画的基础上增设互动解说装置,补充说明鲁迅当时吸烟的复杂时代背景和情境;开发配套教育项目,通过讲座等形式引导公众辩证看待历史人物的生活习惯;在社交媒体等现代传播平台上主动释疑解惑,避免片面解读的扩散。这样既能尊重历史真实,又能履行现代责任,在两者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

    在信息过载的今天,博物馆、纪念馆已不仅是保存过去的仓库,更是塑造未来的场所。它们的文化表达,直接影响着社会集体记忆的形成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因此,文化机构需要建立更开放的决策机制,在专业判断与公众意见之间寻求平衡。公众也需要培养更成熟的历史观,理解历史人物作为时代产物的复杂性,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评判。

    在当下,我们如何让历史照进现实,又让现实尊重历史?答案或许不在于非此即彼的简单取舍,而在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历史人物的精神遗产真正成为照亮当代的灯火。这需要文化机构、专家学者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推动,构建起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的文化展示生态。

    关键词:禁烟教育

    减少吸烟青少年,功夫更在墙画之外

    ◎ 殷建光

    在鲁迅夹烟墙画引发的争议中,有声音认为,一幅反映历史场景的墙画,难以成为青少年的“吸烟启蒙”,青少年普遍不会因一幅历史人物画像,就改变对吸烟有害的科学认知。这种看法是理性的。不过,这场争议带来了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青少年吸烟现象的根源究竟在哪?减少吸烟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

    减少吸烟青少年,需要多方面发力。

    学校教育要用“表里如一”筑牢防线。如今的中小学多是“无烟学校”,校园贴有禁烟标语,以营造禁烟氛围,班会课上老师会宣讲吸烟的危害。但是,作为一名教师,笔者经常发现,在个别学校,一些教育者存在言行落差,在教室里讲“吸烟有害”,转身却可能在办公室等地方吞云吐雾;校方严查学生吸烟,却对教职工的校园吸烟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双重标准会消解教育的说服力。学校的禁烟教育实效,应建立在全员示范之上,不仅要让制度“上墙”,更要让教职工“上心”,以自身的“无烟行为”为学生树起标杆。当禁烟成为校园里每个人的自觉,防线才能真正筑牢。

    家庭教育要用“以身作则”防止模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若父母在孩子面前烟不离手,却厉声禁止孩子碰烟,这种“双标”教育往往事与愿违。孩子有模仿成人的本能,也有平等的潜意识:“为什么大人能做,我就不能?”父母的吸烟行为,无形中会成为孩子心中“吸烟合理”的隐形注脚,甚至让他们把吸烟当作长大的象征。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正人先正己”。父母主动掐灭手中的香烟,不在孩子面前吸烟,全家共建“无烟家庭”,比千遍万遍的呵斥更有力量。

    社会教育要靠“严管厚爱”净化环境。现在,影视剧中的吸烟镜头虽有所收敛,但据调查,网络文学里的吸烟描写,以及网络世界的其他“吸烟亚文化”,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更值得警惕的是,据媒体调查,部分商家为牟利,对未成年人“按根卖烟”,这种纵容比任何画面都更具“启蒙性”。社会层面的引领需要疏堵结合:一方面,严格过滤影视、网络中的吸烟场景,斩断不良示范的传播链;另一方面,加大对向未成年人售烟行为的惩戒力度,让商家不敢越界。同时,多开展关于“吸烟有害”的动画宣传、“珍视青春,向烟草说不”等主题宣传,用青少年能接受的方式倡导禁烟。

    当学校、家庭、社会都拧紧责任螺栓,影响青少年吸烟的因素自然会减少。

当前:3版(2025年09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