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战精神如何传承 保持敢打敢拼那种力量

    据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  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孕育出怎样的伟大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从峥嵘岁月走来,这座精神长城永远屹立不倒。

    民族危亡之际,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拍打着每名中华儿女的心扉,激荡着穿越时空的回响。

    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无数中华儿女用生命与热血,做出坚定无悔的选择:

    全面抗战爆发后,川军40余万人先后奔赴抗战前线,26万余人埋骨他乡;东北抗日联军在鼎盛时期有3万余人,至1940年仅剩不足2000人……

    何谓英雄?是面对强敌的亮剑,是寸土不让的血性,是短兵相接的勇猛,是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

    那些岁月已走进历史深处,但伟大抗战精神永远传承下来,闪耀在罗布泊横空出世的一声巨响里、闪耀在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背影中、闪耀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

    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

    回望新中国成立初期,10多万名筑路军民克服天险阻隔、物资匮乏,靠着简陋的工具创造了川藏、青藏公路通车的奇迹。

    为改变缺水困境,林州儿女上太行,10年间削平1250座山头,建成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

    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是精神的托举、是力量的支撑。

    当前,我们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荆棘坎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

    把伟大精神转化为战胜风险挑战的战略主动——

    今年12月18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运作将正式启动。

    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迈出新步伐,凸显“下先手棋、打主动仗”的重要意义。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确保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的一系列判断和决策,让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把伟大精神转化为战胜风险挑战的非凡勇气——

    “那就打一个大仗,给敌人来个总破袭,打出中国人的勇气!”85年前,百团大战让世界听见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怒吼。

    曾经千疮百孔的国家,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英雄凯歌犹在耳畔。

    当今世界,“战场”一直有,“战役”始终在。面对风雨挑战,依然需要那份敢打敢拼、永不言败的精神力量。

    把伟大精神转化为战胜风险挑战的强大定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应对外部极限施压……路要一步一步走,“仗”要一个一个打。

    从战火中走来,历史深刻昭示:生存发展的确定性,从不源于外部环境,而依赖于内核的稳定。

    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这是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坚实底气,也是对抗战胜利的最好铭记。

    精神所在,力量所在;血脉所系,动力所系。

    “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这是对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对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所有英灵的最好告慰。”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催人奋进。

    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我们必将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告慰先烈——这盛世,如你所愿!

 

当前:A1版(2025年09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