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 说 西 昌
● 完成150条背街小巷、143个老旧小区、25个农贸市场提升改造,打造“工哩啦”石榴籽爱心驿站274个
● 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00个,成立1740个志愿组织,招募15万名志愿者,建立40个新风积分超市、200支文明劝导队
● 成功创建4个全国文明村镇、5家全国文明单位、2所全国文明校园,2人荣获“中国好人”称号,32人荣获“四川好人”称号,6人荣获四川省道德模范称号

邛海景色。林云 摄
高铁列车驰入四川西南部,穿过群山一路探入安宁河平原腹地,阳光在轨道两旁绵延不绝的农业大棚上起伏,如奔腾的河谷般泛着金光。当这点点金光汇成一片波光,阳光便停驻在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的邛海之上。
水上轻舟泛桨,白鹭翩跹;水畔花木葱茏,游人如织。2万亩国家湿地公园如绿毯铺展,这座城市的美丽与自豪亦在绿意中彰显。今年夏天,西昌人迎来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于5月23日在北京召开,西昌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并作为唯一县级城市代表作经验交流。
西昌这座“小春城”迎来“大喜事”,是17年久久为功的必然,更是西昌群众同心同德、共建共享的生动写照。
与阳光同行,让“幸福”成为一种生活状态
邛海湿地公园内,绿道两侧高大茂盛的蓝花楹枝头,花开正艳。阳光透过花与叶洒在路面上,西昌市民张丽和儿子骑着自行车的身影,从树荫下悠然穿过。每到周末,张丽一家人便会一起进行一次环邛海骑行,一次又一次“温习”这座城市的美丽风光。
“我是土生土长的西昌人,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推着手推车在邛海边散步。这些年,文明创建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和家人都看在眼里。湿地公园一期期修起来了,城市乡村的环境越来越好,人们的素质也越来越高。”张丽说。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无论是像张丽这样的老市民,还是陆续迁入西昌的新市民,“生活在这里特别幸福”已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在西昌街头信步走一走,“幸福”这一词所饱含的群众赞誉,随着见闻不停加码。从湿地公园沿着海潮路,追着阳光的脚步,记者依次走过阳光南路、阳光西路。一路上街道平整干净,文明公益宣传画不时映入眼帘,点缀于绿意融融中的口袋公园里,三五成群的市民或休憩或运动,目之所及,皆是文明城市创建惠及群众的生动画面。
阳光向西,位于阳光西路的火把广场上,雄鹰雕塑振翅欲飞,寓意56个民族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的56根红色立柱下,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穿过广场,向航天大道聚集,汇成了一片热情的海洋。
邀时光见证,将“文明”炼为一张城市名片
季夏的西昌,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如约而至。
霞光染红天际时,航天大道上的88个火堆依次被点燃,上千名身着盛装的彝族同胞与数万名游客手擎火把,在4.8公里长的大道上舞动“火龙”。欢快的歌谣里有节日的喜悦,更有人们对17年文明创建历程的回望。
2008年,当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中国自信时,西昌也奏响了文明城市创建的序曲。彼时的西昌,虽坐拥独特的自然资源,但城市建设、文明程度仍有提升空间。面对挑战,西昌人全力以赴:2010年、2013年先后获评“四川省文明城市”,2011年、2014年两度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2020年,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攻坚胜利收官,坚实的物质基础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动能。
从“省级文明城市”到“全国文明城市”,从基础设施改善到市民素质提升,西昌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让每一年都有新进步:150条背街小巷从“脏乱差”变“洁净美”,143个老旧小区实现从“老破小”到“精巧美”的蜕变,25个农贸市场完成提升改造,274个“工哩啦”(彝语:请进来坐一坐)石榴籽爱心驿站贴心服务群众,1924名专兼职网格员让百姓生活更轻松……西昌用“绣花功夫”般的精细治理,在17年的岁月中,让一个个民生“堵点”变成“幸福支点”,一张张“任务清单”化作“幸福账单”。
如今的西昌,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建昌古城美出圈,成为热门打卡地;湿地公园风景如画,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观赏;农贸市场环境干净整洁,秩序井然;大街小巷路口礼让行人,交通井然有序。在重要节日期间,全市公共停车泊位免费向游客和市民开放,更是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文明姿态。
以奋斗为歌,用“突破”走出一条进阶之路
行走在西昌的大街小巷,记者发现,停留在人们脸上的,不仅有四季如春的阳光,更有着自豪的笑容。回望时光,西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历程,是一部民生改善、文化焕彩、环境提质的进步史。
民生福祉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跨越。“以前去医院挂号要排半天队,现在手机上就能约;孩子上学不用愁,外县学生也能进公办学校;小区门口就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想参加志愿服务下楼就行……”西昌居民李建国细数着17年来的变化。1.5万个新增停车位解了“停车难”,医疗床位从400余张增至5000多张,7万多名外县学生被接纳就学,2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覆盖全市,1740个志愿组织、15万名志愿者活跃城乡,让“家门口的幸福”触手可及。
文化根脉实现从“守得住”到“活起来”的绽放。“思尔畅”文艺轻骑兵宣讲队走寨入户,用彝汉双语把党的声音送进高山彝寨;红军长征礼州会议陈列馆、丁佑君烈士纪念馆等红色遗迹熠熠生辉,朵洛荷、达体舞等民族艺术在惠民音乐会、戏剧节上绽放光彩。“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年均500多场文化活动滋养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街巷肌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不断涌现,发散光与热引领崇德向善新风。
生态画卷实现从“护得住”到“美起来”的蝶变。投入50多亿元实施“三退三还”,将2万亩湿地建成国家湿地公园,免费向群众开放。全域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城乡路网、给排水网日趋完善,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群众生活场景。
如今的西昌,正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让文明之花在凉山大地愈开愈艳,在安宁河畔续写更多幸福篇章。